前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了超过30年,而曾经的15个加盟国也相继脱离了苏联的枷锁,走上了各自的道路。虽然表面上看,这些国家已经从苏联的阴影中走出来,但实际上,能够完全脱离苏联的影响并过上独立自主生活的,屈指可数。
这并不奇怪,虽然前苏联已经解体,但俄罗斯依旧屹立不倒,且其强大的国土与经济体量让它在周边国家,尤其是那些曾经的加盟国中,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作为前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无疑继承了苏联的诸多资源与遗产,并且在这些曾经的加盟国中,俄罗斯依然是综合国力最强的一个。因此,那些曾经是苏联成员国的年轻人,若想追求更好的生活与工作机会,往往选择前往俄罗斯的大城市——莫斯科或圣彼得堡等地,寻找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这其中,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毕竟,前苏联时期,俄罗斯为了维持国家的统一和完整,曾向周边的加盟国大量输送俄族人。由于俄罗斯是苏联的主体民族,俄族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确保这些地区稳定的必要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俄族人已经在这些国家扎根并融入了当地生活。而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些俄族人大多数都成了新兴国家的公民。因此,不少曾经的加盟国中仍然有大量俄族人口,影响着当地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比如,哈萨克斯坦就有数百万俄族人,这无形中让俄罗斯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持续存在。
乌克兰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乌东地区有着庞大的俄族人口,这成为了俄罗斯进入乌东并宣称“保护”这些俄族人权益的借口。这不仅让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干预乌克兰的内政,也为其军事行动提供了理论依据。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国家中也不乏其例,军事威慑和实际介入,成为俄罗斯在维系对这些前苏联国家的影响力时常用的手段。俄格战争就直接让格鲁吉亚屈服,而俄罗斯驻军摩尔多瓦的德左地区,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影响和渗透该国。即使是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俄罗斯也通过强大的军事压力,成功阻止了乌克兰加入北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俄罗斯对这些前苏联国家的看法有些霸权主义色彩。在俄罗斯眼中,自己是前苏联的宗主国,而这些曾经的加盟国即便宣称独立,依旧被看作是其“附属”国家。正因为如此,任何试图与俄罗斯割席断交的行为,都可能招致俄罗斯的强硬反应。对于一些小国来说,面对俄罗斯庞大的军事与经济体量,往往不得不小心翼翼。但总有一些国家在这个大国面前,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决绝态度,波罗的海三国便是其中之一。
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这三个国家的总面积不足2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仅约600多万,相较于俄罗斯的广阔疆域,它们无疑是微不足道的存在。然而,这三个国家却在前苏联解体后坚决选择与俄罗斯彻底划清界限,而且它们的选择非常果断,并且抓住了历史赋予的绝佳时机。2004年,这三个国家成功加入了北约和欧盟,彻底与俄罗斯拉开了距离。当时,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尚可,俄罗斯并未对此表示强烈反对。时至今日,如果波罗的海三国仍然做出类似的选择,恐怕局势会变得极其复杂,甚至有可能遭遇俄罗斯的强烈反制。
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并不顺利,它们的合法性曾一度受到质疑,因为在苏联解体之前,这三个国家曾宣布独立,但没有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因此在法律上存在空白。这一问题曾成为其他国家质疑其独立性的依据。尽管如此,波罗的海三国的民众展现出了惊人的决心。在1989年,三国的民众曾手牵手,示意他们对独立的渴望,这一历史性的场面无疑令人动容。
那么,为什么这三个国家能够在苏联解体后如此果断地与俄罗斯断绝关系呢?毕竟,波罗的海三国也有不少俄族人,甚至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事实上,波罗的海地区自古以来并没有完全被俄罗斯同化。这里的居民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信仰,与俄罗斯的传统截然不同。在沙俄灭亡后,波罗的海三国曾成功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并且得到了苏联的正式承认。然而,到了1940年,苏联却强行吞并了这三国,令其重新成为苏联的一部分。二战期间,部分波罗的海人民曾协助德军作战,这也让苏联对这些国家的敌意加深,最终导致苏联政府在战后展开了大规模的报复。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波罗的海三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和谐,他们始终心怀仇恨,并且对独立的渴望一直没有消失。即便在苏联解体之后,波罗的海三国的“去俄化”进程也从未停歇。
2025年2月,波罗的海三国宣布正式断开与俄罗斯及白俄罗斯之间的电网连接,这一举动无疑意味着它们与俄罗斯之间的最后一丝联系被完全切断。虽然这一决定导致了当地居民电费的暴涨,但这三个国家依然做出了选择。对于他们来说,保证自身的安全与独立至关重要,而即使付出经济上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一切也标志着欧洲与俄罗斯之间能源的彻底断裂。
这一决定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面临了极大的困境。过去,通过波罗的海国家的电网,俄罗斯本土的电力可以顺利输送到加里宁格勒。然而,现在,这片被围困的俄罗斯土地只能依靠自己发电,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这些历史和现实的积累,正是俄罗斯和前苏联加盟国之间复杂关系的缩影。从某种角度来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其经济体系的崩溃。经济不振,让俄罗斯无法继续承担对这些国家的补贴。没有了足够的经济支持,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的关系自然逐渐疏远。而那些曾经依赖俄罗斯的小国,最终选择了走上独立的道路。
换句话说,俄罗斯若想恢复往日的“领导地位”,首先必须恢复经济的活力。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单凭军事威慑恐怕难以让这些曾经的“小弟”继续跟随。而如果俄罗斯能够重新繁荣起来,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经济实力,其他国家自然会主动靠近它,而不再是单方面的强迫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