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樊市城区西北6公里处,为西周邓国都城遗址,名为邓城,距今2000多年。邓城土城墙略呈长方形,四面均有城门。公元前678年,邓被楚所灭。至北宋时,邓故城尚存。现存故城址呈正方形,南北宽760米,东西长850米,占地1.5平方公里,城墙基宽30-50米,东、西城门宽15米,南、北门宽10米,护城河宽40-50米。城内有清代建筑宁国寺(现为邓城学校)。
邓国是西周时期诸侯国,战国后期,秦昭王封公子悝为邓侯。秦统一后,邓城属于南阳郡。汉为邓县地(即古樊城)。这里南近汉水,北接南阳盆地,地势平坦,四周开阔,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 邓城内外地下历史遗存十分丰富。相传城内偶有铜镞、金粒可拾,城内有时杀鸡还可取出金粒,故有“邓城不卖活鸡”之说。
离邓城北约3公里的丘陵地带,有两周时期墓葬群,“邓公乘鼎”和“吴王夫差”剑分别出于山湾和蔡坡墓地,出土大量青铜器。据考证,这些墓地与邓城密切相关,其中铸铭文的,就有邓、楚、吴、上鄀、蔡、曾等国器物。
邓国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代晚期,周朝建国初期,邓国归顺周,并成为周在南方重要的异姓诸侯国,其疆域北起南阳盆地南部,东连今湖北枣阳,南接汉水,西连今湖北宜城。但随着其邻国楚国的日益强大,邓国的影响力逐渐丧失,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吞并,楚将邓设为县,成为楚国向外扩张的重要根据地。秦统一中国后,邓作为一级行政区存在。至公元498年,北魏孝文帝大举南侵,在邓打败南齐军队,斩首俘虏两万余人,并毁掉城内的所有设施,直接导致城址荒废。邓城虽然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仍有少量邓国后人居住于此,守望着祖先遗留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