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37年8月,上海的抗战局势日益恶化,同济大学无法正常办学,9月,学校当局决定迁往浙江金华,在现酒坊巷、天宁寺等地继续办学。
7月17日至19日,在同济大学团委的支持和档案馆、校史馆的指导下,由章华明、刘丽娟、丁小楹三位老师带队,同济大学学生会学生爱国运动宣讲工作项目组(“一·二九”宣讲团)成员代表丁靖轩、杨一帆与校史馆优秀学生讲解员代表一同前往浙江金华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重走抗战西迁路,探寻同济在金华办学的珍贵历史。
7月17日,实践团来到金华第一中学旧址(今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探访同济当年在此办学的历史。期间,他们与金华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所长赵威、副所长芮空空、胡步蟾之子胡丰、金华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袁朝明等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在他们的陪同下参观了同济在太平天国侍王府与酒坊巷一带的办学旧址。学者们对实践团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期待携手挖掘同济与金华深刻的历史渊源,让这段往事焕发新光彩。
同济大学学生会学生爱国运动宣讲工作项目组(“一·二九”宣讲团)成员、艺术与传媒学院2024级本科生杨一帆说:“我参加过学校讲述历史的戏剧《同舟共济》演出,其中讲到同济在抗战期间迁到了四川李庄镇。当时我对西迁这段历史很好奇,去找资料,发现西迁第一站原来是金华。”
★
7月18日,实践团拜访了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与研究室主任范卫东围绕同济迁金办学的珍贵历史,就史料资源共享、联合开展研究等展开探讨。双方一致认同挖掘该事件历史价值的重要性,并商定携手梳理同济与金华的历史关联。随后,实践团前往金华双龙洞,在每一处岩壁、每一条路径中,追寻当年的同济师生迁往金华时走过的足迹,感受历史的余温。
同济大学学生会学生爱国运动宣讲工作项目组(“一·二九”宣讲团)成员、外国语学院2024级本科生丁靖轩说:“我们从上海过来是坐高铁,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而当年的同济学子可能要坐很长时间的车,可能还有很长时间的徒步,克服了那么多困难继续学习,继续做科研,继续在党组织领导下号召群众一起抗战,他们的意志力值得我们崇敬。”
★
7月19日,实践团前往了酒坊巷、鼓楼里、天长巷、天宁寺、石榴巷、四眼井巷、斗鸡巷等地,这些地方曾是当年同济迁到金华时的校区所在地。实践团在此寻访同济办学旧址,探寻周恩来总理在金华抗战时留下的足迹。
丁靖轩同学围绕酒坊巷、天宁寺和天长巷展开研究与宣讲,她追溯了当时师生们合力建造校舍、通讯处的场景,鲜活地呈现出同济与金华交融的往昔。
杨一帆同学聚焦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石榴巷和鼓楼里,深入挖掘同济与这些地点的历史交织。他一一梳理当年同济师生在此的生活印记,把岁月沉淀的故事化作生动的宣讲内容。
“当年那些同济学子,与现在的我们年纪相若,我能体会到当时那些年轻人对于国家快要灭亡的担忧和愤慨,他们想要去做点事情。”杨一帆说。在走访和宣讲的过程中,宣讲团成员们所研读的史料逐渐鲜活,对那些学长们离开学校、投入抗战的选择更加感同身受。
同济大学金华办学旧址寻访团以脚步丈量历史,在旧址遗迹间探寻同济西迁的珍贵记忆。这不仅是对校史脉络的深度回溯,更是在当下续写同济与金华情谊的重要纽带。
通过研究、座谈、宣讲等实践环节,同济大学学生会学生爱国运动宣讲工作项目组(“一·二九”宣讲团)成员让厚重校史焕发蓬勃生机,为同济青年学生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做出积极尝试。
未来,同济大学学生会将持之以恒,接续奋进,让同济精神在跨越时空的实践中滋养青春力量,书写校地交融、赓续文脉的崭新篇章。
图文 | 丁靖轩
排版 | 丁靖轩
责编 | 刘宝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