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田的围猎场上,发生了一场极具戏剧性的历史事件,这段记载在《三国演义》中尤为著名,也在《三国志》和《蜀记》等史料中有所记载。据传,刘备与曹操一同出席围猎活动,而当时的情形充满了张力和潜在的危险。围猎过程中,众人四散追逐猎物,恰是关羽提出要趁机杀掉曹操的时刻。对此,刘备虽然心知曹操的野心,但却极力制止了关羽的冲动行为。刘备并未因愤怒而随便作出决定,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理由:“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这是刘备所说的“国家之重”的理由,但其实他的顾虑也不仅仅关乎国家的未来。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提出了另一番解读,他认为刘备此举更多的是为了保全自己和自己阵营的安全。他指出,如果刘备真心为了国家考虑,便不该顾及个人生死,更不应阻止关羽果断出手,解决曹操这一危险源。裴松之批评道,刘备表面上讲的是大义,实际上却是为了避祸,毕竟曹操若死,刘备必然无法脱离元气大伤的局面。历史的进程如果改变,结果可能会更加复杂,而这一切,刘备深知。
无论刘备是出于大义,还是保全自身,关羽想要杀曹的行动的确成了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关羽的愤怒出自曹操的所作所为,而他一时冲动,打算结束曹操的威胁,但刘备的制止显然是对的。这时,读者不禁会提出疑问:如果关羽那一刻真杀了曹操,历史又会如何发展?而史书中的曹操,是否还会被后人描绘成“大汉忠臣”?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曹操,虽然飞扬跋扈、野心勃勃,但他还未完全显露出他后来的奸相面目。事实上,曹操担任丞相的时间是建安十三年,而许田围猎发生在建安四年,距离曹操的权力巅峰还有很长的时间。如果曹操在那时死于关羽之手,曹操依然是那个司空兼行车骑将,虽然在表面上显示出对刘协的尊重,但他与刘协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为外界所熟知。若曹操死,局势可能会更为复杂,尤其是袁绍等割据势力有可能趁机上位,刘协的困境更加深重。
在历史的转折点,刘备的顾虑不无道理。曹操当时虽然横行霸道,但他仍然保持着对刘协的表面敬重,给予刘协锦衣玉食,重新装修了皇宫,这一切都得益于曹操的功劳。如果关羽真的杀了曹操,刘协必然不可能视若无睹,届时他不仅要解决曹操的死,还必须平息曹操遗留的权力真空,确保自己的江山不受动摇。
然而,这一切并不是关羽没有机会反抗曹操的证明。在许田围猎的当下,关羽确实有机会在曹操未曾准备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但即使关羽得手,后果却充满不确定性。如果关羽成功刺杀曹操,那么他肯定不会被尊为“武圣”,反而会因为“弑君”而成为“逆贼”。甚至,刘协可能会指令杀掉关羽,以示对曹操集团的交代。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张飞的态度。史书和小说中鲜少提及张飞在这一事件中的态度,令人生疑。张飞与曹操关系并非简单,作为刘备的得力将领,张飞曾被曹操任命为中郎将,并与曹操有着一定的交情。如果关羽真有意行刺曹操,那么张飞恐怕早已察觉并开始对关羽产生不满。尽管史料未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推测,张飞之所以保持沉默,或许是出于对刘备的尊重和对局势的深思熟虑。
另外,张飞与夏侯渊的关系也引发了另一番讨论。张飞娶了夏侯渊的侄女,是否是因为两人有着深厚的私人关系?史料虽未说明这段婚姻的时间点,但可以推测,张飞与曹操集团的联系可能更加复杂,甚至有些亲戚背景。这些细节暗示了张飞的角色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多面。
综上所述,刘备当时阻止关羽刺杀曹操的决定,既有考虑到国家大义的因素,也有个人安危的考虑。如果关羽真的杀了曹操,历史的走向将完全改变,刘协的命运也未必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