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8年9月,随着北伐的胜利,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对全国的军队进行整编。在这一时期,蒋介石所领导的第一集团军被分编成六个师,其中曹万顺所指挥的第11师是早期投诚于北伐的部队,不完全属于蒋介石的亲信阵营。为了加强自己的控制,蒋介石任命了黄埔系的陈诚为第11师的副师长。刚开始,陈诚心中不免有些不悦,毕竟在北伐期间,他已经担任了总司令部中将警卫司令,指挥的兵力甚至超过了一个军,这样一个职位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蒋介石亲自与他交谈,解释了这一任命的意义,最终陈诚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这个职位。
陈诚上任后,迅速将自己在黄埔军校的班底安插进了第11师,为了巩固自己的力量。然而,蒋桂战争爆发后,由于曹万顺在处理战争局势时显得失当,蒋介石决定将他调任为新编第一师的师长,而陈诚则升任为第11师的师长。在担任副师长期间,陈诚通过大量安插黄埔系的毕业生来巩固自己的权力,然而其中也有少数人并不完全听命于陈诚,尤其是当时第11师31旅的旅长桂永清和该旅61团团长关麟征。
这些黄埔系的军官中,有不少人并不完全认同陈诚的领导,比如关麟征在私下里就曾质疑陈诚的能力,认为陈诚并不比曹万顺更出色,甚至觉得陈诚的做法更为阴险。桂永清则因未能如愿将心仪的副旅长邱清泉推举上位,心情不佳,对陈诚的领导亦心存不满。陈诚对这些反感自己的黄埔系军官十分清楚,但他并不急于表现出来,反而巧妙地利用这些不满,逐步将桂永清从第11师中排挤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派黄埔一期的杜从戎担任第11师31旅的副旅长,这一任命让桂永清非常不满。桂永清原本打算向蒋介石提出反对意见,然而他并没有亲自去找蒋介石,而是选择了将压力转交给陈诚,希望陈诚出面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陈诚虽然明白这一任命的背后暗含着蒋介石安抚黄埔系的意图,但他也看准了这个机会,决定借此排挤桂永清。因此,陈诚支持桂永清的报告,试图让蒋介石撤回杜从戎的任命。
然而,桂永清的这份报告一递交,立刻引起了蒋介石的愤怒。蒋介石对任何挑战自己权威的人毫不容忍,桂永清的报告令蒋介石大为震怒,甚至命令桂永清站在他办公室外面数小时,最终给了桂永清两个耳光。回到31旅时,桂永清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职位,而杜从戎则被任命为31旅的旅长。这一系列风波也让蒋介石对桂永清产生了不满,最终决定将他调离,送往德国留学。
杜从戎作为新任旅长,虽然经历了波折,但他的经历远不止于此。杜从戎是黄埔军校的一名杰出毕业生,他的军事生涯起点非常高。早年,他便参加了多次东征,屡次获得战功,逐步晋升为上校党代表。1926年,杜从戎赴苏联考察,并在中山大学深造,学成后便回到国民政府工作,担任黄埔六期的训练负责人。然而,他并未像其他黄埔军官那样全力巴结蒋介石,而是与蒋介石发生了冲突,最终选择了政治投机,转而支持冯玉祥。
杜从戎的政治投机未能得到预期的结果,蒋介石复职后迅速将北方的军阀统一,杜从戎原本的政治局势也随之变化。他曾试图恢复自己的职位,但蒋介石对于曾背叛过自己的黄埔系将领并不容忍,甚至在“悔过书”上写明“除杜从戎外,一律照准”,杜从戎因此未能如愿。然而,杜从戎并未放弃,在多次失败后,终于通过桂永清一事被调任为31旅的副旅长,虽是上校军衔,但这一任命仍算是蒋介石对他的一种“惩戒与宽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从戎最终再度失势,并在蒋介石的统治下被调离,尽管他多次试图恢复自己的职位,但都未能如愿。1930年代,杜从戎因参与反蒋活动而再次失宠,最终他被安排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工作,但一直未再掌握实权。杜从戎的人生充满了波折,他在最后的岁月里成为了台湾的国民大会代表,直到1979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