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宋希濂被任命为第11集团军总司令,并兼任昆明防守司令。当时,蒋中正的嫡系部队中,能在如此年轻时就担任集团军总司令的,屈指可数,仅胡宗南、关麟征等少数几位黄埔一期生也曾拥有过这样的机会。因此,蒋氏对宋希濂的重视不言而喻,赋予了他极高的信任和期望。
在远征军遭遇惨败之后,宋希濂主动请缨,向蒋中正提出,希望能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前往缅甸,支援远征军撤退。然而,这一请求最终被蒋中正拒绝了。拒绝的原因并非是对宋希濂的不信任,相反,蒋氏对宋希濂的能力深具信心。蒋中正担心远征军失利后,昆明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需派一位值得信赖的大将驻守,确保后方稳定。因此,宋希濂被保留在昆明,继续肩负重任。
事后来看,蒋中正的选择可以说并非完全错误。如果当时宋希濂率领部队去接应远征军,至少能够确保远征军的后路腊戌不被日军截断,这样一来,远征军就能避免因失去后勤支援而转向野人山,遭遇更大的伤亡。而宋希濂留守昆明,则有助于保卫这一战略要地,尤其是在随后的惠通桥之战中,宋希濂果断的部署直接挽救了局势,避免了昆明陷落。
如果从事后的推演来看,宋希濂若能够亲自率兵去接应远征军,或许会带来更好的结果。然而,历史的变数使得这一切无法预见。当时,日军第56师团仅以一个小队的兵力进攻腊戌,并加上一个装甲车中队,整个部队人数不过两三千。但由于战场情报不准确,杜聿明误认为后方被切断,因此转向了野人山。而如果宋希濂能及时派兵南下支援,凭借南北夹击的战术,极有可能歼灭这支日军小队,改变整个战局。
但由于远征军失败的消息迅速传开,西南大后方陷入一片混乱,百姓和逃兵纷纷涌向滇缅公路,日军的虚张声势更是让防线崩溃,芒市、龙陵等重要据点相继被日军占领。宋希濂见此情形,急忙行动,决定不再等待重庆方面的指令,而是主动调集驻西昌的第36师,向云南祥云集结。
事后证明,宋希濂的果断行动极为关键。正是凭借他提前调动的第36师,稳定了惠通桥防线,遏制了日军的进一步推进。当第36师在祥云集结时,蒋中正终于打来电话,命令宋希濂派出部队赶往前线。这时,宋希濂如释重负,因为如果第36师仍然驻扎在西昌,即便依靠汽车运输,也无法及时赶到前线。而祥云的交通便利,让运输效率大大提高。
然而,调动如此大规模的运输车辆成为了另一个难题。正当宋希濂愁眉不展时,滇缅运输总局局长俞飞鹏出现,主动为他提供了550辆卡车。这一消息让宋希濂如获至宝,因为不仅第36师可以迅速被运往前线,后勤补给、物资和弹药也能够一并送达,为即将到来的战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第36师作为宋希濂的心腹部队,曾随他征战淞沪、南京和武汉等地,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尽管老兵已不多,但部队的骨干力量依然坚强。果然,第36师的前锋106团刚到惠通桥北岸,就遭遇了日军的猛烈进攻。日军虽派出增援部队,但106团顽强抵抗,直到107团赶到,在李志鹏的指挥下,发起了背后夹击,最终击退了日军。
随着日军主力被击溃,宋希濂意识到,虽然战斗取得了胜利,但日军仍占据了怒江北岸的小高地。如果不立即清除这股残敌,日军有可能会再次发起进攻。于是,他决定集中第36师的力量,展开进攻。经过半天激战,这些残余的日军被彻底消灭,怒江防线得以稳固。
然而,重庆方面的情报判断却出现了重大错误。蒋中正认为日军的兵力只有两三千人,这一判断虽然在杜聿明撤退时是准确的,但在此时显然已经不成立。实际上,日军第56师团的主力已经向北移动,兵力已达2万人之多。得知这一情报后,蒋中正决定改变战略,命令宋希濂派兵反攻腾冲和龙陵,并准备迎接第5军的撤回。
宋希濂并未急于执行这一命令,而是保持谨慎。他先派出侦察部队,在怒江南岸进行探查。很快,他的部队发现日军的火力和兵力部署远超两三千人的水平,最终确认了日军的真实兵力。宋希濂将这一情报上报后,蒋中正才打消了之前的反攻计划。
为了确保部队的安全撤退,宋希濂采取了巧妙的策略,命令部队在撤退时频繁发起佯攻,成功迷惑了日军,保证了撤退过程的顺利进行。尽管战斗暂时平息,宋希濂知道,面对日军的强大压力,中国军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随时应对未来的战斗。
然而,当宋希濂盘点自己手下的部队时,问题逐渐显现。11集团军的71军和第66军在远征军失利后已处于不利状态,尤其是第66军的表现堪忧。由于该军的官员无法有效指挥,导致了部队的溃散和纪律松弛。这一情况令宋希濂十分恼火。
他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写信给蒋中正要求严惩第66军的指挥官张轸、刘伯龙和马维骥,并提出要彻底整顿该部队的管理。蒋中正最终批准了宋希濂的报告,并决定革职这些无能的军官。这一决定在军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尽管有人指责宋希濂做法过于严厉,但更多的人认为,宋希濂此举不仅是为了整顿军纪,更是为了抗战的大局着想。
宋希濂的果断行为在军中赢得了广泛尊敬,证明了他不仅是一位勇敢的指挥官,更是一个有远见、敢于冒险的军事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