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国掀起了揭露、批判、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运动,许多知识分子遭受牵连。整个事件波及了大约2100人,其中92人被捕,62人遭到隔离审查,73人被停职反省。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受害者,便是曾经的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吕荧。吕荧不仅在这一事件中深受其害,最终他的人生走向了悲剧。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位著名作家、学者的坎坷命运。 吕荧,原名何佶,1915年出生于安徽天长。年少时,他便显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尤其在家乡求学期间,他便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热情。1935年,他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那时,日本的侵略势头愈加猖狂,华北五省的自治问题也引发了极大关注,吕荧积极参与了这场风起云涌的“一二九运动”,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吕荧的生活开始变得四处漂泊。身处动荡的年代,他辗转各地,最终在武汉与胡风这位文化界青年才俊结识。谁也没想到,胡风这个人物,后来会深刻影响吕荧的命运,成为他下半生的转折点。
1939年,吕荧进入了西南联合大学复读,并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群社”。此时,他开始使用“吕荧”这一笔名,发表了一些有关文艺的理论文章,并且翻译了普希金的长诗《奥根·奥涅金》。毕业后,吕荧进入了贵州大学,创办了《时代周刊》,致力于宣传民主与和平,反对内战。然而,这样的思想与主张在当时的保守势力面前并不被接受,最终吕荧因愤怒而离开了学校,转而前往台湾师范学校任教。 1949年初,吕荧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的消息,便离开台湾,经过香港来到北京,参加了首届全国文代会。此后,他又去了大连作协从事工人文艺活动。1950年,吕荧的命运迎来了新的转折。当时,山东大学中文系的主任王统照奉调担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吕荧的老同学孙思白向学校推荐了他。山东大学新任校长华岗急需贤才,亲笔邀请吕荧加入山东大学。于是,1950年8月,吕荧从大连来到了青岛,正式担任了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一职。 在山东大学任教期间,吕荧不仅主讲文艺理论和美学课程,还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许多来自其他专业的学生也纷纷前来旁听他的课程,足见他在学术上的深厚造诣。吕荧培养了两位后来的著名学者:一位是当代中国著名美学家周来祥,另一位则是红学专家李希凡。李希凡曾表示:“吕荧先生是我学生时期在文艺理论领域的偶像。今天,山东大学的美学研究之所以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他功不可没。” 然而,1955年“胡风案”曝光,文艺界的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受到牵连。当时,中国文联和作协召开了一次联席扩大会议,郭沫若主持会议,并提出了要对胡风等反革命分子进行严厉镇压的提议。出席会议的700多人中,只有吕荧没有鼓掌支持。在大家的注视下,吕荧大步走向主席台,拿起话筒表示:“我认为胡风的问题是学术争论,不能把他定为反革命!”这番言论让他遭遇了严厉的打压,他被当场赶下了主席台,并且开始了长达一年的软禁生活。 1957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吕荧的文章《美是什么》。在文章前的编者按中提到,吕荧曾与胡风有较为密切的来往,但在胡风案爆发后,吕荧仍未认识到胡风的反革命本质,并为其辩护。最终,经过调查,确定吕荧与胡风并无政治联系,也没有参与任何反革命活动,因此,他得以恢复名誉。然而,这个短暂的平反并没有持续太久。 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吕荧再次成为了“胡风反革命分子”的目标。这一次,他被送到农场进行劳改。由于不遵循当时的政治运动要求,吕荧甚至没有随身携带《毛主席语录》,也不参与每日的早请示和晚汇报,导致他频频成为批斗的对象。1968年10月,吕荧被转送至河北省清河县农场继续劳改。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身体受尽摧残,还受到精神上的压迫。尽管如此,吕荧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经常鼓励同样被关押的姜葆琛:“你一定要坚信,这个不公正的时代终会过去的!你年轻,一定要活着出去!” 然而,吕荧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1969年3月5日,吕荧在饥饿和寒冷中去世,时年仅54岁。虽然吕荧曾多次遭受政治迫害,但他的才华和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直到1979年5月31日,吕荧才终于获得平反,恢复了政治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