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时,大臣肃顺忠心保护咸丰帝,带领皇帝向北方逃命。当时,他恰巧路经密云,谁也没有预料到,几年后,他将再次经过这片土地,且这次带着咸丰皇帝的棺椁,而他本人却会因此被捕,最终入狱。风云变幻的清朝末年,肃顺在这段动荡不安的历史中,究竟经历了什么?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经了辉煌与衰退。从满洲的冰天雪地走向南方,经过山海关,成功镇压了三藩之乱,最终建立了强盛的海棠王朝。尽管康乾盛世曾让大清展现出繁荣的一面,但自嘉庆皇帝即位后,王朝逐渐进入衰退期,动荡的局势也随之而来。而这种衰败,不仅仅是因为内部腐化,更因为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明朝末期,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西方列强不再是远方的威胁,他们逐步出现在中国的沿海。与此同时,丝绸与瓷器的远销带来了大量的外国烟草,这些有毒的烟草迅速蔓延,引发了民众的沉迷。面对烟草的泛滥,一位民族英雄挺身而出,他将这些毒品销毁,放入石灰坑中,以防其继续祸害国人。正是这一举动,引发了中西双方的冲突,最终酿成了鸦片战争。在这场战斗前,肃顺身为皇室亲王,亲眼见证了这段历史的演变。
在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肃顺凭借多年护驾的经验,得到皇帝的重视,由一名普通的御前侍卫,升任散秩大臣。此时,道光皇帝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紫禁城弥漫着死气沉沉的氛围,肃顺感到整个大清王朝的衰败仿佛就在眼前。道光去世后,咸丰继位,初时十分看重肃顺,认为他稳重有为,是值得倚重的辅臣。于是,肃顺迅速得到了升迁,从内阁学士升任工部侍郎,随后又调任吏部。
在这一期间,肃顺对朝廷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发现,许多八旗子弟官员心态陈旧,沉迷于祖先的荣光,安于现状。而反观汉人官员,他们勤勉工作,富有责任感,做事也更加果断有力。肃顺认为,昔日的康乾盛世正是满汉携手合作的结果,若想挽救这个国家,必须重用汉族官员。这个想法对于八旗子弟来说,无疑是“大逆不道”的。初时,他们无法理解肃顺的观点,认为满洲人才是正统,汉人只能辅助,而不能掌握朝政。
然而,随着一次科举舞弊事件的爆发,情况发生了变化。应天府的一次乡试,原本平常的考试,因为一名叫平龄的考生而引起了轩然大波。平龄虽为八旗子弟,却爱好勾栏听曲,甚至登台演唱,违反了清朝的律令。更为令人愤怒的是,他在考试前一晚还在酒楼逗留,结果竟然顺利中举。这种不正当的行为引起了其他考生的强烈反应,大家纷纷怀疑他通过贿赂或其他手段作弊。经过调查,这件事牵扯甚广,主考官柏葰最终被当街处决,许多官员因此丢掉了官职。这一事件的震动,使得肃顺更加坚定了要重用汉人的决心,他认为,只有改变旧有的腐朽制度,才能让大清重新振作。
在肃顺的推动下,咸丰也开始改变看法,开始重用汉族官员。而与此同时,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局势变得更加复杂。面对内忧外患,咸丰不得不依赖曾国藩、左宗棠等汉人重臣,在南方组建湘军。湘军在南方的表现出色,让咸丰暂时松了一口气,然而,英法联军的入侵让局势瞬间变得更加紧张。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皇帝感到自己无法抗拒,决定携带皇族人员逃往北方。逃亡途中,肃顺随侍在侧,负责护送皇帝的安全。
然而,咸丰帝来到热河行宫后,情绪陷入了沉沦,醉酒听戏,无法专心治理国家。开始时,慈禧为辅,代为处理政务,但很快,肃顺等人认为,若继续由慈禧掌管朝政,后宫插手政事,必会引发朝廷的不满。于是,肃顺暗中向咸丰施压,要求他对慈禧进行制约,防止她对权力的渴望过于膨胀。咸丰在酒精的影响下,渐渐丧失了控制力,健康状况一日不如一日。慈禧看出了肃顺的野心,并且早有准备。她与恭亲王联合,开始布局,最终在肃顺护送咸丰的棺椁经过密云时,设下了埋伏。肃顺被禁卫军一举擒获,并押解入狱。
起初,慈禧计划将肃顺凌迟处死,以发泄对他的怒火。但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当迅速斩杀肃顺,避免他再度发起反扑。肃顺得知自己的命运后,痛斥慈禧的权谋行为,但却未能改变结果。民众对肃顺的死亡反应复杂,尽管他生前有许多过错,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被视为野心勃勃的权臣,而慈禧则被认为是仁爱之主。肃顺在临刑前仍保持着不屈的姿态,拒绝跪下,最终被打断双腿并斩首。肃顺死后,朝中许多汉族官员对大清的未来失去了信心,认为国家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