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日。然而,这一天的历史事件却充满了纷争与战争的气息。在中国庆祝自己崭新起步的同时,美军主导的“联合国军”已越过三八线,开始大举向朝鲜首都平壤进军。此时,美军司令麦克阿瑟傲慢无礼地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朝鲜人民军立即无条件投降放下武器。这一天,同样也成为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急切寻求外援的关键时刻。他派遣特使朴一禹来到北京,带着亲笔信向中国寻求帮助。
金日成的求援并非首次。早前,他曾向苏联求助,希望能获得军事支持,然而斯大林却拒绝了他,甚至建议他在中国东北建立一个流亡政府。这一冷漠的回应令金日成深感失望。于是,他转而将希望寄托在中国,派朴一禹带着自己的信件,恳求毛主席出兵援助。在信中,金日成详细描述了朝鲜人民军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并指出敌人即将进攻三八线以北的地区,强调如果没有中国的援助,朝鲜很难独自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信的最后,他恳请毛主席指派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击,支援朝鲜军队作战。
朝鲜是中国的邻国,且与中国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美军占领朝鲜,东北的安全将会受到直接威胁,很多重要的工业设施也可能不得不南迁。因此,为了国家的安全与生存,中国出兵看似是无法避免的选择。但面对美军这一世界军事强国的进攻,中国是否能在战争中取胜,局势的复杂性使得这个决定变得异常艰难。10月2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召开了重要的会议,讨论是否应出兵朝鲜。会上,部分领导明确表示反对,尤其是101号人物,认为中国面对国民党军队有信心,但面对美军则不敢轻言出兵。
陈毅老总出席了这次会议,并且表示支持出兵,甚至自愿领兵入朝作战。然而,毛主席没有批准这一请求,这是为何呢?尽管陈毅在战略统筹和指挥上十分出色,尤其擅长用人,但他在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方面并没有太多经验。解放战争初期,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依然在多次战斗中败北。特别是在泗县战斗中,虽然兵力占绝对优势,山东野战军不仅未能歼灭敌军,反而自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此后的战斗中,陈毅指挥的军队逐渐与华中野战军合并,成立了华东野战军,而粟裕被任命为副司令,负责指挥具体战役。这一切都证明了陈毅在战役指挥上的不足,毛主席担心如果他单独领兵入朝,可能无法胜任指挥重任。
虽然陈毅未能亲自领兵出征,但他的一个警卫员却在朝鲜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位警卫员名叫黄朝天,江西兴国人,生于1915年。14岁时,黄朝天便加入了红军,幸运地被分配到陈毅的身边做警卫员。虽然年纪轻轻,但黄朝天非常机智,学习能力也很强,陈毅对他十分喜爱。战斗间隙,陈毅不仅教授他识字,还传授了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随着黄朝天的成长,他逐渐担当起更多责任。在第四次反围剿战役后,黄朝天进入了瑞金红军学校工兵科学习,并在毕业后成为工兵连的排长。随着工兵连的扩展,他晋升为副连长,表现出色。
随着长征的开始,黄朝天和陈毅分开,随主力部队踏上艰难的征途。长征途中,他担任了架桥副连长,在多次过河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征结束后,黄朝天历任多个职务,最终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侦察参谋,进入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警备旅担任团长。抗战胜利后,他继续在中原军区任职,并在解放战争中表现优异,参与了多次关键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朝天随宋时轮参与了长津湖战役。尽管准备工作匆忙,但在战场上,志愿军依旧重创了美军王牌陆战第一师。由于极度寒冷,志愿军的冻伤减员非常严重,第二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休整了数月。在第五次战役爆发时,黄朝天所在的58师被迫撤退。华川一带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一旦美军占领这里,志愿军的退路将被截断。面对美军猛烈的炮火,黄朝天决定坚守,带领58师与近3万名美军血战13个昼夜,最终成功保住了志愿军的生命线,确保了主力部队的安全撤退。
华川阻击战虽然在历史上不如铁原阻击战和汉江阻击战那样声名显赫,但它同样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黄朝天也因此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战后,他被任命为20军参谋长,随后晋升为副军长,并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