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女子的婚姻往往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一旦嫁为人妇,似乎就注定了一生的命运。不过,你知道吗,即便是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古代,女子也并非完全没有离婚的可能。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古代女子是如何离婚的,特别是宋朝法律允许的 “和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在古代,离婚方式主要有几种。一种是 “休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七出”。丈夫可以以妻子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这七种理由,单方面休掉妻子。比如陆游和表妹唐氏,两人情投意合,可唐氏却不得婆婆欢心,最终陆游无奈之下,只能依照 “不事舅姑” 这条,休了唐氏,两人的爱情悲剧让人唏嘘不已。这 “七出”,看似有明确标准,实则是男权社会对女子的一种束缚,女子在婚姻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还有一种是 “义绝”,这是由官府强制解除婚姻关系。当夫妻双方或双方亲属之间出现殴打、杀害等严重伤害行为时,就构成了 “义绝”。比如,丈夫殴打妻子的祖父母、父母,或者妻子杀伤丈夫的外祖父母等情况。一旦被认定为 “义绝”,即便夫妻双方不情愿,也必须离婚。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维护家族间的伦理秩序。
而我们今天重点要说的,是宋朝的 “和离”。《宋刑统》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也就是说,如果夫妻感情不和,双方达成协议,就可以离婚,而且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从法律条文上看,这似乎给了女子一定的离婚自由。在宋代史籍中,也确实有不少妻子申请和离的记载。宋徽宗郑皇后的父亲郑绅,早年落魄时,妻子就因他贫穷,提出和离,另嫁他人。
但实际上,宋朝的 “和离”,可没那么容易实现,有几个关键条件,让七成女性望而却步。首先,和离需要夫妻双方达成一致。你想想,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丈夫往往掌握着家庭大权,很多时候,即便妻子在婚姻中受尽委屈,丈夫也未必愿意和离。有的丈夫可能觉得妻子提出和离,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坚决不同意;还有的丈夫,可能出于面子、家族利益等考虑,也不愿意轻易和离。对于妻子来说,要让丈夫点头同意和离,简直难如登天。
其次,和离后女子的生活保障是个大问题。在古代,女子大多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依靠丈夫生活。一旦和离,她们失去了丈夫的经济支持,又很难凭借自己的能力谋生。就算娘家愿意收留,可长期住在娘家,也难免遭人白眼。而且,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离的女子名声不好,再嫁也会困难重重。就算有幸再嫁,也可能会受到新夫家的歧视。所以,很多女子即便在婚姻中痛苦不堪,为了生活,也只能选择继续忍受。
再者,和离的程序也相当繁琐。夫妻双方要达成和离协议,得召集双方亲属见证,还要写 “放妻书”,类似于现在的离婚协议书。在 “放妻书” 里,虽然会写一些祝福对方的话,比如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但这背后,女子的心酸又有谁知。而且,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一方亲属不同意,或者 “放妻书” 的内容、格式不符合要求,和离就可能无法顺利进行。
宋朝的 “和离”,虽然从法律上看,给了女子一丝希望,但实际上,种种条件的限制,让大多数女性只能被困在不幸的婚姻中。相比之下,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女性拥有了更多的婚姻自主权,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古代女子的婚姻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如果觉得有意思,别忘了点赞关注哟,祝大家都能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