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秦孝公时代,秦国开始变法后,就走上了富强的道路,可是为什么还要经过六代的努力,才最终一统天下呢?主要原因有:
商鞅变法前,秦国其实很贫弱,具体体现在:
军事战斗力弱,河西被魏国占领;国际影响力非常弱,在中原诸侯眼里,秦国和戎狄部落没什么两样;文化落后,中原士子基本上不到秦国去;经济落后,由于魏国制裁,和中原物资交流有限;制度落后,按亩收税制度比鲁国晚了100多年。商鞅变法后,秦国崛起的速度非常快,远比同时期变法的齐国、韩国快,但由于根基太浅,想要追赶上魏、齐、楚大国,还要很多年。
秦孝公时期,打胜了几场大仗,但都是趁魏国和齐国、赵国、韩国交战时,采用偷袭取胜的,真要硬碰硬的魏国干仗,秦国还不是对手。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当魏国主力西迁后,秦孝公非常紧张。
商鞅游说魏惠王称王,以孤立魏国,也可以看出秦国的实力还不如魏国。
秦国在变法,其他诸侯也没落下,也都在变法崛起。
商鞅变法前后,齐国国君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也开始了变法。那时齐国政通人和,发展的也非常快,尤其是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虽有偷袭、阴谋的性质,但能够取胜、打垮魏军主力(马陵之战),说明齐国的改革是非常有效的,齐国的国力也是非常强大的。
韩国也在变法。韩国的实力一直被低估,主要原因是一直缺乏明君主导。实际上韩国人口多、耕地多、交通发达、铁矿石资源丰富、军工产业发达,申不害变法期间,韩国的国力上升的非常快,前后十几年,没有受过欺负。
魏国、楚国就不用说了,变法的时间都比秦国早。秦国变法最早,也比较彻底,加上魏武侯、魏惠王都不是泛泛之辈,魏国实力一直在前进,比方说我们熟悉的桂陵之战,其实魏国并没有吃多大亏,要知道它可是同时面对赵国、齐国、楚国等强国。
楚国也不弱,吴起变法比商鞅变法早了20多年,虽说变法时间短,但架不住楚国底蕴深后啊,在楚怀王时期国力到达巅峰,要不是奸臣当道、国君昏庸,和秦国一对一交手,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秦军作战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战场斩首(商鞅变法之前,秦军就有斩首的习惯),手法残忍,诸侯震恐。一个国家恐惧没什么,当很多国家都恐惧时,就会抱团取暖,联合起来攻击秦国。
刚刚我们说了,战国中期,秦国的综合实力并不比楚国、齐国、魏国强多少(不考虑国君能力的话),倘若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秦国就不是对手了。历史上,诸侯合纵伐秦过5次,秦国都没有硬碰硬的打,而是采取退让的方法化解危机(通常是退还一部分之前侵占韩国、魏国的领土)。
秦国东出,首先面对的就是韩国、魏国。秦武王时期,攻打韩国,颇费了一番功夫,外交、军事齐上阵,才好不容易攻下了宜阳。秦昭襄王时期,秦国连续三次围攻魏国大梁,结果赵、韩、楚都来帮忙,秦军无功而返。
综上所述,秦国实力上升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其他诸侯都在发展,诸侯害怕秦国抱团取暖,三方面因素合在一起,导致秦国统一天下耗费了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