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常常被问及谁是它最危险的对手,这个问题似乎很热闹,但答案却常常出人意料。事实上,许多分析最终会指向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不是中国,也不是俄罗斯,甚至不是那个所谓的“邪恶轴心”。美国的真正敌人,往往是它自己。这似乎有些荒谬,但深入思考后会发现,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如果仅仅看中美之间的贸易和科技争斗,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新兴对手。然而,美国的经济学家们通常并没有那么焦虑。有些学者深入研究后指出,“中国并不是敌人”,他们甚至将中国视作“成功的故事”。那么,什么叫做成功呢?美国从历史上积累的经验是通过战争、扩张和殖民来增强实力,这一套传统的强国路线在中国这里并没有奏效。中国没有按照这套老路出牌,这才是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如果我们放眼全球历史,大英帝国曾经辉煌一时,通过殖民、鸦片贸易、海上霸权积累了财富。而美国崛起时,也顺利接过了这一接力棒,全球布设军事基地,控制大宗商品市场,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科技产业和金融体系高度发达。美国一度将这些看作是支配全球秩序的根本,然而中国的崛起却并未依赖这种传统模式,反而通过自主创新、产业链的建设以及人口优势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让一些老派的美国政治人物感到困惑和焦虑。
当我们把数据放在眼前,它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全球三分之一的工业产能现在集中在中国手中。许多行业的细分市场中,中国的企业占据了全球前五的位置。英国、德国、日本等传统工业强国,似乎都未能做到这一点。美国过去对日本、德国的打压并不陌生,采取过搬迁工厂、签署限制性协议等手段,虽然这种“强制政策”见效,但在中国身上却并不奏效。即使通过关税和科技封锁来制裁中国,反而助推了中国企业的迅速成长,甚至连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在被制裁后反而逆势而上。这不禁让美国感到非常焦虑。
美国传统的“围剿策略”显然失去了效力。美国试图拉拢欧洲盟友共同对中国进行围堵,但欧盟国家内部却并非都愿意完全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德国、法国口头上表达强硬态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依然寻找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机会。印度、东南亚乃至中东的一些国家也在中美之间巧妙地游走,尽量避免得罪任何一方。这种国际局势的变化,显然与过去的“白人优越”观念背道而驰,这使得华盛顿的许多政治精英难以理解,中国怎么就能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如果中国真心想要取代美国,它完全可以选择复制美国的老路,采取类似的手段来实现全球霸权。但中国的外交策略并非如此,反而更倾向于强调“多边主义、包容性、合作”等理念,体现出与美国不同的国际态度。中国并不渴望充当“世界警察”,它并没有想要包揽所有的国际事务。美国却往往将中国视作幕后做大的一方,这种疑虑和防范情绪有时会变得十分强烈。美国国会时常有人呼吁“警惕中国威胁”,但普通民众却对这些政治口号并不关心,毕竟他们关注的更多是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
美国为何如此执着于关税、补贴和结盟策略?这其实源于一种深层的恐惧——如果中国能够成功,那么就意味着“非西方道路”也能走向繁荣和成功。过去,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往往受制于西方国家的主导。但如今,中国模式的崛起使得其他国家看到了另一条发展道路,这让美国感到深深的不安。美国最担心的,正是这种“示范效应”,因为如果中国成功了,世界上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就不再迷信西方那一套制度和秩序,可能选择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美国自己也面临着内在的矛盾。两党之间的争斗、社会的撕裂、种族矛盾、枪击案件和毒品泛滥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尽管政府年年承诺要改善这些社会问题,但现实情况却越来越糟。美国似乎总是把精力放在了国际事务上,转移了自己国内的危机。而中国,成了一个“替罪羊”,成为了许多人用来炒作的工具。
事实上,许多时候,美国的焦虑并非源自外部威胁,而是来自于自身无法应对的内部挑战。中美之间的竞争无疑是激烈的,但中国并没有把成为美国的“头号对手”当作唯一目标。两国之间确实存在竞争,但中国并不执着于超越美国。美国的问题在于,它无法理解世界在变,固守着二战后设立的秩序,试图用过时的方式去驾驭新兴的世界。
对于中国而言,尽管它在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在半导体领域,尽管华为在2023年发布了新芯片,但仍然依赖于国外的核心技术。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压力,但也促使了中国企业的快速成长。
总的来说,谁才是美国最大的敌人?或许答案就在那面镜子里。美国一直在关注外部威胁,却忽略了自己内在的困局。它越是寻求外部敌人,越会暴露出自身的不安。无论是中国的崛起,还是美国的衰退,都会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的局势仍然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