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在天京会议后,洪秀全已经明确察觉到军中将领们在协同作战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心情也愈加烦躁不安。那时,太平天国内部的统一性开始出现裂痕,洪秀全对各个战线的指挥调度充满了不满。
在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与陈玉成成为了支撑太平军的两根关键支柱,尤其是在局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如果两位王能够顾全大局,服从天京指挥,协调统一地开展军事行动,太平军仍然具备扭转局面的潜力。在洪仁玕回忆这一时期时,曾提到:“即使在1860年到1861年间,我军屡遭失败,但我们依然有过胜利的时刻,甚至赢得了一些新土地。尤其是在战场上,英王和忠王的表现可圈可点。”
洪仁玕所说的“可圈可点”,正是因为李秀成与陈玉成两人,都是太平军中久经沙场、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他们统领的军队不仅战斗力强,且经验丰富,是太平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到了1861年,虽然外国侵略者已同清政府签署了《北京条约》,并与清朝政府建立了某种联合关系,但外国武装力量还未真正参与战斗。这时,太平军若能全力集中精力应对湘军,毫无疑问,西战场的战斗应该是可以打下来的。毕竟从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太平军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即便无法全歼湘军,至少可以将湘军击退,赶出安徽,迫使其回到湖南。
然而,李秀成却因目光短浅,始终只关注苏浙一带的局部利益,缺乏全局战略眼光,导致无法有效协调作战,西征的战略计划因此失败。西战场的重担最终只好落在陈玉成的肩上。
在1861年3月,陈玉成已经成功占领了黄州,而李秀成则仍在赣东围攻建昌。洪秀全眼看原定的会师计划已经无法按时实现,且陈玉成急需支援,于是决定派出干王洪仁玕前往增援安庆,并命令章王林绍璋随行,参与指挥。
洪仁玕接受命令后,迅速行动,与林绍璋分别调集南北军队。在宁国府(今宣城县)与浙西遂安等地作战后,洪仁玕终于与杨辅清、黄文金等人取得联系,商讨如何解围安庆。4月中旬,洪仁玕渡江北上,抵达桐城,林绍璋也与吴如孝等人会合。
此时,陈玉成已从湖北调兵回师,在集贤关驻扎,且在安庆东北的菱湖岸修建了13座营垒,准备对抗湘军的进攻。而安庆的守将叶芸来也积极防御,与北岸的太平军配合,在湖内布设小船,增强了防守力量。为了进一步加强城防,陈玉成还向天王请示,将吴定彩所部从天长、六合等地调入安庆。
当洪仁玕与林绍璋在桐城会合时,太平军已在菱湖一带与湘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湘军由曾国荃的陆军和杨载福的水师组成,水陆协同作战,顽强抵抗太平军的进攻,战斗异常激烈。
5月2日,洪仁玕与林绍璋带领2万兵力准备援助菱湖,并与陈玉成汇合。然而,他们在横山铺和练潭一带遭到湘军的阻击,战斗局势不利,不得不撤回桐城。几天后,黄文金部增援前来,洪仁玕再次出击,但在挂车河一带与敌军交战,依然未能取胜。
尽管如此,陈玉成依然坚守在安庆,守军与外援的联系始终没有断绝。由于外援未能及时到达,安庆城内的粮食供应问题日益严重。陈玉成指挥的援军在菱湖使用小船运送粮草,但由于水师炮轰和敌人封锁,这些船只经常遭遇袭击,粮草的供应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湘军在安庆周边已经围困多年,阵地坚固且精良,太平军的兵员和物资都显得极为紧张。与此相比,湘军装备更为精良,后勤补给充足,战斗力明显占优。而太平军的援军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还要面对实力强大的湘军主力,形势可谓异常严峻。
如果当初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会师,太平军本可以在江北集中优势兵力,但由于计划被打乱,洪仁玕虽亲自出征,但面对湘军主力的顽强抵抗,困难重重。
在安庆的战斗中,陈玉成几乎倾尽全力调动所有兵力来保卫安庆。陈玉成手下的将士大多是早期加入太平军的老兵,经验丰富,战斗力极强。尽管战局艰难,但他们的士气依然高涨,敌人对太平军的进攻始终充满警觉。为了保卫安庆,湘军的指挥官胡林翼和曾国藩也焦虑不已,胡林翼甚至因精神压力大病倒,曾国藩则亲自前往东流督战,调集更多兵力加强围攻。
洪仁玕两次援军未能到达集贤关,而陈玉成心急如焚,于是5月20日亲自前往桐城,与洪仁玕、林绍璋等指挥官商讨下一步的作战部署。5月24日,太平军3万多人分三路进攻湘军,双方在挂车河至棋盘岭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终究未能打破敌阵,只得撤回桐城。
此时,天王洪秀全因其他事务召回洪仁玕前往天京,而英国侵略军的提督何伯也已率舰队逼近上海,并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及吴淞附近百里范围,否则将以武力对抗。尽管这些要求无理,太平天国最终决定答应英国一年的停战。
这时,陈玉成在安庆的局势也愈加严峻。正当他为防守安庆苦苦支撑时,李秀成的军队在西战场取得了不错的战果,逼近安庆。若李秀成及时调兵北上,援助安庆,局势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却因为某些个人原因,决定撤回全军,放弃了原本可以扭转战局的机会。
李秀成的撤退,使得湘军得以全力围攻安庆,最终陷入了更加严峻的困境。曾国藩回忆道:“如果李秀成及时增援安庆,湘军必败无疑。但他由于心胸狭窄,错失了这个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