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言,美人如名将,岂容人间见白头。拳出少壮,棍怕老郎。这两句看似矛盾,却在实际中能有机结合:近战的激烈搏斗,的确是年轻力壮的勇士更占优势,但若是运用技巧、耍花招、施展计谋,那便是有战场经验的人能掌握主导,经验越丰富,战斗力也愈加深厚。
一位大将的战力曲线常常像过山车一样波动——在达到巅峰时,往往也会迅速下跌。以关羽为例,纵观他的战斗历程,他在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之后的单挑,几乎未曾再有过胜利:在长沙的刀法失利,甚至被箭射中;襄樊之战时,与庞德单挑时同样未能取胜,最后仍然中箭;后来徐晃趁机单挑关羽,战至八十回合,关羽的箭伤复发,不得不遗憾收兵。
关羽与黄忠单挑,战斗意志的差距显现无疑:关羽是为立功而战,而黄忠则是为守土而战,正所谓“兔子急了也蹬鹰”。在吕布死后,关羽成了三国中最为突出的名将,谁能战胜他,谁便能成就不朽的声名。因此,庞德和徐晃两人拼尽全力要在关羽身上建功。然而,对于关羽来说,面对这两位将领的挑战,他的表现可谓是逐渐下滑,关平甚至对他说道:“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实为一小卒耳,若有疏忽,非重托也。”
关羽的下滑,除了年岁渐长外,还有他日益增加的责任和顾虑。刘备任命关羽为荆州代理牧,这个职务让他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到处理大大小小事务中。再看青龙偃月刀,放在周仓手中时间比在关羽手上都要长,关羽并未被庞德和徐晃的刀斧打败已经是幸运,而想要在这样的战斗中取胜,几乎可以说是强人所难了。
关羽的战斗力有过高峰,但自建安五年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赵云则与他正好相反,战斗力逐年上升,七十岁时依旧能以一人之力击败西凉的猛将韩德父子五人。赵云之所以能够在如此高龄时仍保持非凡的武力,关键在于他主要负责刘备集团的保卫工作,每日练枪不离手,基本不参与其他事务,始终专心致志于战斗技巧的提升。
在三国名将中,赵云的长枪技巧尤为出色,威力也常常令敌人胆寒。徐晃敢与关羽单挑,却不敢与张郃联手迎战赵云:“云大喝一声,挺枪跃马,冲入重围,左冲右突,犹如无人之境。那枪舞动如梨花飘落,遍体如瑞雪纷飞。”张郃、徐晃对赵云的气吞万里般的气势感到震撼,不敢贸然迎战。
赵云虽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厉害,但在磐河之战中,他与文丑大战了五十多回合,始终未能分出胜负。说实话,文丑的武功并不弱,公孙瓒的武艺也十分高强,甚至在虎牢关之战中,公孙瓒挥舞长矛与吕布对峙几个回合且能全身而退,这显示了他在诸侯中同样是顶尖的武将。文丑与公孙瓒的对战,便显现了这种强者之间的对决:“不到十余合,瓒便败退,文丑趁势追击,瓒奔入阵中,文丑迅速从中军冲出,一气呵成,三将被文丑一枪斩马。”
然而,赵云与文丑的战斗却没有文丑轻松取胜的结局:文丑选择撤退,回马欲另行设法,但赵云未作追击。最终,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则一刀解决了文丑,三合之间,文丑便心生怯意,策马绕行。关羽凭借速度和力量,一刀砍下文丑,成功取胜。
赵云与关羽的武器选择均为长枪和大刀,二者虽然都善用武器,但也各有兵器的克制。赵云与文丑的对战未分胜负,实则是因为双方的技巧和兵器的相克。再看关羽与文丑,关羽凭借刀法与长枪战斗,便显得更具优势。文丑虽然技艺高强,但硬拼力气显然是下了大赌注,而与关羽的较量则是利用速度和力量的对抗。
再谈到初平二年(191年)磐河之战,关羽、张飞与颜良、文丑单挑的情景,如果他们之间的对决在同一时刻发生,胜负如何呢?那时,关羽和张飞都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武力,虽有不错的表现,但在颜良和文丑面前,他们能否轻松取胜仍然值得怀疑。
回顾三国中,赵云曾单枪匹马刺杀袁绍大将麹义,而颜良带兵赶到时,赵云便显得力不从心:“赵云冲突不入,绍兵大队掩至,颜良引军压来,赵云欲保公孙瓒,重围中退回。”由此可见,赵云的强大,虽然无可匹敌,但面对颜良的围攻时也陷入了被动。颜良不仅斩过吕布手下的猛将,更在白马之战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实力,这足以证明,颜良和文丑的战力不容小觑,甚至可能高于马超、徐晃等人。
若在初平二年的磐河之战,颜良与文丑携手,面对关羽、张飞、赵云三人的单挑,或许胜算会很大,尽管历史上并未给出答案,但从战斗力的表现来看,三国的名将各自的战力变化曲线和作战经验,使得每次单挑都有着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