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水向东奔流,浪花拍打着岸边洗净了许多英雄的身影。”
在三国的历史长河中,曹操作为最为著名的枭雄之一,想必无人不知。他凭借挟持皇帝之权来制衡诸侯,赢得了“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的称号,这一评价在后世看来颇为公正。尽管曹操心怀极大的雄图之志,却始终没有称帝篡位。而提到让曹操颇为忌惮的蜀汉谋士,其实并非是大家熟知的诸葛亮,而是那个以巧妙计谋斩杀夏侯渊的“他”。
▲ 曹操挟制天子,以此来掌控天下诸侯,被誉为枭雄的一代。(示意图/来源于百科词条)
纵观历史的舞台,鲜有谁不渴望登上皇位。在那样一个英雄辈出的乱世,皇权之机会近在咫尺,曹操为何却迟迟不愿称帝?因为他心中始终惧怕一个人,这位智者的高士并非庸手,相较于更加阴险的司马懿连正面较量都不敢轻易发起,更何况是伟大的蜀汉谋士诸葛亮,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他也未免要对这位谋士表示几分敬畏。这位令曹操惧怯的人,正是他梦寐以求的高士,那个以绝妙策略斩杀夏侯渊的法正。
▲ 法正在历史上以劝说刘备入川而获成就而闻名。(示意图/来源于百科词条)
法正,字孝直。过去,他曾极力劝说刘备入川,最终帮助刘备完成了建立蜀汉的伟大事业。刘备能够夺得川蜀之地,其功劳除了诸葛亮外,法正的贡献同样不可或缺。法正与曹魏的谋士程昱、郭嘉一样,也有着各自的性格缺陷(程昱性格刚直,容易得罪人;郭嘉为人不拘小节;而法正则是有着报复心理),但三人均拥有非常独到的谋略,因此陈寿将法正誉为与二人可比的谋士。
公元二百一十九年,曹操与刘备这两位绝代风华的领袖在汉中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史称“汉中之战”。这场战争是曹、刘两方势力之间规模最大、声势最浩大的交锋。然而,战事随即陷入僵持状态,双方都在不断调兵遣将,互相角力,不分上下。在这个胶着的局面上,正是法正为刘备献计,提出了一个绝妙的行动方案。
当时,刘备在跨越阳平关后,主力军队与夏侯渊展开面对面较量。为了取得突破,他决定先发制人,夜袭敌方的张郃。虽然夜袭部队编制达到了一万人,数量不菲,但张郃作为河间府的首席战将,战斗力惊人,刘备这次夜袭最终并未成功。同时,夏侯渊也迅速调动大半的军队来支援张郃,并加强了对鹿角东部的防御。
在此危急时刻,法正勇敢地对刘备提出战略转移的建议。他不仅动员了几乎所有的军力,更提出利用火攻的计策,以此来牵制夏侯渊。同时,他建议在夏侯渊被迫兼任“扑火队长”的期间,派遣年长而有经验的黄忠将领全力进攻,力图一举将夏侯渊击杀,以此来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刘备依照法正的计谋行事,果然如法正所预料,夏侯渊中了计,最终死于黄忠的刀下。这场击杀直接导致了曹军退兵,而曹操在此后不久也因病去世。曹操曾经对法正评价道:“我虽得尽天下英豪,唯独法正难得!”可想而知,法正在曹操心目中的身份地位非同寻常,至少于他眼中也堪比当年对郭嘉的重视。刘备夺取益州后,法正便掌控政务。
公元二百二十年,法正病逝,刘备感到无比痛惜,曾连续数日以泪洗面,无法自已。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