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死,标志着蜀国由盛转衰的开端。襄樊之战中,关羽的惨死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打开了灾难的源头。随着关羽丧命,蜀国失去了宝贵的战略要地和重要的战力。刘备愤怒至极,心情崩溃,他决定向东吴复仇。然而,刘备未等下令出征,便发生了更为悲痛的事件。张飞被亲信部将范疆和张达背叛致死,至此,蜀汉的五虎上将彻底分崩离析,黄忠、赵云和马超剩下的三位英雄也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之前在汉中之战中,刘备慧眼识人,提拔了魏延这位潜力十足的将领。不得不承认,刘备在识人方面确实有独到的眼光,魏延的忠诚无可比拟,然而魏延虽然在带兵方面有着不凡的才能,却性格孤傲,像是一匹不驯的野狼,因此刘备对魏延保持一定的警觉。考虑到魏延一旦孤立无援,未来或许难以支撑大局,刘备在临终前仍然提拔了新的将领。然而,这位新将领却意外地成为了蜀国的支柱,为诸葛亮报了关羽的仇,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这位英雄究竟是谁呢?他的背景又如何呢?今天我们来详细讲一讲。
曹操旧部王平
大家一定都知道,这位英雄就是王平,诸葛亮手下最为稳重的将领之一。事实上,王平原本并非蜀汉的武将,甚至连刘备的面都没见过。王平是汉中的土生土长的汉人,早年在曹操征讨张鲁时投降了魏国,成为曹操的部下。然而,王平那时沉默寡言,并未受到曹操的特别关注。
归降魏国后,王平被派往徐晃麾下担任副将。按理说,若无意外,王平可能会一直在魏国效力,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武将。但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事情这样发展。
在汉中之战中,徐晃急于效仿韩信,结果忽视了诸葛亮的强大,指挥部队冒然渡河,结果被诸葛亮的精妙布局击败,损失惨重。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误,徐晃将所有责任推给了王平。若所有的罪责都落在王平头上,他又怎么可能生还呢?
面对死局,王平无路可走,只能选择投靠刘备。来到刘备的阵营后,王平才发现刘备或许是个值得依靠的主人。刘备对王平的重用远超曹操,识人的眼光也让王平深受青睐。随着王平逐渐展现出色的才能,刘备和诸葛亮对他也更加重视。
刘备不断提升王平的职务,最初的牙门将军,随后成为裨将军,最后甚至晋升为杂号将军。可以说,王平享有的待遇与赵云、魏延并无差异。
蜀国之殇,王平的崛起
尽管刘备对王平宠爱有加,王平却从未因此而骄傲。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这样踏实肯干的态度,使得他在诸葛亮和刘备心中赢得了极高的评价,二人也给予了他更多的支持。
刘备晚年的时候,王平依然处在一个低调的状态。若一切按部就班,王平或许会安稳度过一生。然而,刘备在汉中王位上坐稳后,关羽之死让他痛失心智,他坚持要讨伐孙权,结果不顾一切发起了夷陵之战。东吴的陆逊利用蜀军的疏忽,成功在夷陵之地焚烧了蜀国七十万大军,给蜀汉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场惨败让刘备病重,最终郁郁而终。蜀汉因此陷入了困境,刘备的死也给诸葛亮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面对内外的危机,诸葛亮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勇敢地肩负起了恢复蜀汉政权的重任。为了稳定蜀国的局势,诸葛亮凭借非凡的政治才华,勉力稳住了国家的局面。尽管如此,蜀汉地处偏远,难以与魏国并存,诸葛亮深知形势的严峻。年轻一代的才俊几乎全都在夷陵战役中牺牲,人才断层已经成为了定局。
诸葛亮意识到,坐以待毙并非解决之道,主动出击才是唯一生路。因此,他决定北上,出汉中直取长安,打破僵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平的资历和地位不断提升,诸葛亮北伐时,王平已经是蜀军无当飞军的领袖。作为蜀国精锐的山地作战部队,无当飞军无疑是蜀汉最强大的部队之一。能够指挥这支队伍,王平无疑是一位极为优秀的将领。
大显身手,街亭之光
沉稳内敛的王平,渐渐展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行军布阵时,他稳扎稳打,总能保持冷静,做到无懈可击。在北伐的过程中,王平带领无当飞军屡次立下赫赫战功。许多时候,王平作为副将协助他人,虽然他并不是唯一的主将,但他细致入微的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赢得了诸葛亮的青睐。
王平的第一次显赫功绩发生在街亭之战。这一战关乎蜀军的命运,因为街亭是连接蜀汉与中原的重要交通要道。原本由马谡担任街亭防守,诸葛亮派王平作为副将前去协助。然而,马谡过于自信,忽视了王平的建议,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见劝不动,只能自立门户,带领部队驻守山下。最终,马谡被魏军围困,失去了主动。若不是王平及时采取行动,指挥部队撤退,蜀军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尽管马谡战败,王平却因及时稳定局势而获得了诸葛亮的赏赐,赢得了他更加重要的地位。
此后,王平继续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在魏延叛乱时,王平积极出手平定叛乱,为诸葛亮报了仇。更重要的是,在他守卫汉中时,他坚决捍卫每一寸土地,力排众议,保证了蜀汉的领土安全。而在东吴趁火打劫时,王平更是力挽狂澜,给了东吴一记沉重的打击,为关羽复仇,也让吴国军队付出了惨痛代价。
总体而言,王平的出身虽然低微,但他在蜀汉后期成为了少数几位真正杰出的将领之一。低调、稳重且极具才能,他不仅为关羽复仇,更为蜀汉的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你怎么看待王平这位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