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世宗柴荣去世不到半年,赵匡胤就在陈桥驿一声喊“黄袍加身”,强行夺取了后周的江山,逼迫年幼的后周恭帝柴宗训退位,宋朝由此诞生。赵匡胤建国后,为了彰显对前朝的尊重,特地为自己的子孙定下了三条祖训,其中首条便是:
“柴氏子孙,有罪亦不得加以酷刑,纵然谋逆,只在狱中赐以尽责,不可市刑杖戮,更不可连累其亲属。”
赵匡胤毕竟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后周皇位,算是反叛了旧主,但对旧主的后代仍给予一定宽容,这也许是他内心深处的一丝愧疚和补偿。那么,后周建立以来,柴荣的子孙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柴荣本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兼养子。郭威当年辅佐刘知远建立后汉政权,自己成为后汉的重要权臣。刘知远去世后,其子刘承祐继位,因忌惮郭威的权势,曾暗中派人谋杀郭威。郭威得知后果断起兵“清君侧”,当时他人在外地,刘承祐为了掌握局势,下令杀害郭威在京城的家眷,其中包括郭威的亲儿子和柴荣的子嗣,导致郭威无嗣。因此,郭威建后周政权时,只能立柴荣为太子。
柴荣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也相继逝世,存活下来的最大儿子柴宗训出生于953年。柴宗训后面还有三个弟弟,分别是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柴荣于959年驾崩,当时柴宗训年仅七岁,登基为后周皇帝,而其三位弟弟年纪更小。幼主年幼,朝中权臣争权夺利不断,最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柴宗训被降封为郑王,迁居房州,最终在973年21岁时去世。其弟柴熙谨早在964年去世,年纪或未满十岁。至于柴熙让和柴熙诲,历史记载模糊,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提到两人“不知所终”。
这是官方的正史记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于柴氏子孙的传闻和地方记载。柴道琳在《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中提到,柴熙让一直属于河北沧州,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后,其后代迁往山西临汾洪洞柴家垣村定居。刘清泉在《卢姓史话》中则记载,柴熙诲被卢琰收养,改名卢璇,娶卢琰之女,在浙江永康一带隐居,后在宋真宗时期出仕,历任殿前防御使,最终封为武烈侯,其后代成为卢氏九支之一。
这些记载相对较为权威,但文人笔记中还有别的传闻。北宋诗人王巩在《随手杂录》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赵匡胤夺位后进入皇宫,见一宫嫔怀抱一婴孩,询问孩子身份,得知是柴荣的儿子。赵匡胤沉思良久,询问范质、赵普、潘美等人如何处置。赵普等人主张“除去”,潘美和一位元帅则默然无言。赵匡胤叹息道:“即便是被废除的皇子,朕亦不忍亲手杀之。”潘美随后解释,既然他们曾是世宗的臣子,若劝帝杀子,便是对不起世宗;若劝留子,帝必生疑,难以抉择。赵匡胤理解后,让潘美收养这孩子为侄子,取名潘惟吉,事情就此终结。潘美没有兄弟,名义上的叔侄关系,实际上更像父子。潘惟吉后来做过刺史,子孙中有名为潘夙者。
稍晚于王巩的北宋文人王铚在《默记》中也讲了类似故事:赵匡胤即位初入皇宫,见六宫嫔妃及两个宫女抱着世宗两个儿子柴熙谨与柴熙悔跪拜,脸色骤变,欲问何以未杀二子。侍卫准备行刑时,赵匡胤注意到潘美掐柱低头,询问其意。潘美跪言虽敢服从命令,但心中难安。赵匡胤心生怜悯,命人止杀,且将一子送潘美收养,取名潘惟正。此后赵匡胤未再过问此事,潘惟正后来亦有后裔潘夙。
按此说法,潘美所养者应为蕲王柴熙悔,因纪王柴熙谨早于964年去世,然与《卢姓史话》记载矛盾。历史年代久远,究竟哪种说法更接近真相难以判断。王巩和王铚虽然都生活于宋朝,但他们的记述相距赵匡胤登基已逾百年,真实性难以考证。且《默记》和《随手杂录》皆属笔记体文学,掺杂较多艺术加工,虽不宜全信,却也为历史增添几分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