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这样您不仅可以方便地与他人讨论和分享,还能及时获得最新的文章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杨拯陆是抗日名将杨虎城的第五个女儿,尽管她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多,甚至对父亲的印象和记忆极为模糊,但她依然继承了父亲的爱国情怀,把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视为人生的责任与使命。
1958年9月,杨拯陆和同事们的地质勘探任务即将结束,接下来的计划是与未婚夫举行婚礼。然而,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几天后,杨拯陆的遗体被人发现,她的身体蜷缩在地上,怀里紧紧抱着那些珍贵的地质资料。
1993年9月26日,对于许多石油工人而言,这一天刻骨铭心。他们的目光聚焦在机器上,耳边传来轰鸣声,油井阀门缓缓转动,随后黑色的石油喷涌而出,这标志着三塘湖盆地第一个油田——北小湖油田的诞生。原本是值得庆祝的时刻,但现场气氛却异常沉寂,除了机器的轰鸣声,几乎听不见其他声音。所有人在默哀,向那些为此付出生命的先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塘湖盆地能够成功开采出石油,离不开无数人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其中不乏献出生命的英勇人物。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陆,便是其中的一员。她一生都将国家的需要视为自己的理想,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摆在首位,毫不犹豫地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
1958年,22岁的杨拯陆与未婚夫谢宏原定在9月举行婚礼。就在这个时候,她接到了上级派遣的任务,要求她前往新疆三塘湖进行地质勘探工作。杨拯陆没有丝毫犹豫,她与未婚夫商量后决定推迟婚礼,带上行囊便匆忙出发。
谢宏深知杨拯陆的责任感与忠诚,无论是婚礼还是其他任何事,只要祖国需要,她都会毫不犹豫地放下一切。她深知,若国家不能开发石油资源,工业发展将举步维艰。作为新中国首批地质专业的大学生之一,她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需求紧密相连,誓言为祖国的石油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尽早实现石油开采,推动工业发展。
1954年,杨拯陆正在西北大学石油地质系攻读学业时,立志要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尖兵,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地质事业。1955年大学毕业后,她与同学一起奔赴新疆,开始了地质勘探的工作。
刚开始,新疆石油公司地调处的领导并不愿批准杨拯陆前往危险的野外工作,认为她是女性,且杨虎城将军已经为国捐躯,不能再让他的女儿受苦。当时的勘探条件异常艰苦,队员们吃的饭、喝的水都混着泥沙,晚风凛冽,帐篷随时有被掀飞的危险,白天则常常暴晒在烈日下,稍有不慎便会中暑昏倒。更为恶劣的是,勘探员有时需要跋涉过冰河,冻得身体麻木,却依然坚持不懈,哪怕身体已失去知觉,依旧不肯放弃。
杨拯陆从不觉得自己与男性队员有任何差异,既然他们能够忍受艰难困苦,她也能。她明白,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而她的奉献微不足道。于是,她几次向领导申请外出,终于获得了批准。
虽然凭借她烈士子女的身份和卓越的能力,杨拯陆可以选择留在大城市,但她不愿安逸享乐,觉得自己需要历练,毅然选择前往那片环境极为艰苦的新疆,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地质勘探工作中。
杨拯陆在队中年纪虽然较轻,但她早已展现出极高的情商和责任感,她的热心和细致体贴,得到了同事们的尊重和喜爱。其实,这些品质与她从小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1936年12月12日,日军的侵略让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呼吁抗日。然而,蒋介石却拒绝加入抗战阵营。在这种情况下,杨虎城和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答应抗日。此举使得杨虎城与蒋介石产生了深深的矛盾,蒋介石于是将杨虎城派往国外,表面上是考察,实际上却是报复。
杨虎城的妻子和儿子随他一起离开了中国,而仅仅一岁多的杨拯陆和她的姐姐们则被交给外祖母照料。自此,父女二人再也没有见面。后来,杨虎城被蒋介石囚禁,不能与家人团聚。与此同时,杨拯陆和家人们由于战乱的关系,被迫过上了四处逃亡的生活,动荡不安的环境锻造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同时也让她更加渴望与亲人团聚。
1949年9月,杨虎城和杨拯中等人不幸遭遇特务毒手。13岁的杨拯陆,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她的父亲。虽然她与父亲的交情并不深厚,但她仿佛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决心为国家和人民奋力拼搏。
有一次在外勘探时,团队因缺水而四处寻找水源。尽管他们找到了一个水源,但水中浑浊且充满了虫子,令人作呕,没人敢轻易喝下。但此时,大家已经口渴得无法忍耐,杨拯陆却毫不犹豫地舀起水喝下,并安慰大家:“如果我没事,那么这水是可以喝的。”大家忐忑地等了一夜,幸运的是,杨拯陆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大家才敢喝下这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1957年,杨拯陆带队在卡克拉地区进行地质勘探。一天晚上,他们准备下山时,天色已晚。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决定在山上过一晚,第二天再继续下山。然而,他们并不知道附近有狼群出没。夜晚,狼群逼近,所有人都吓得不知所措。杨拯陆迅速冷静下来,指挥大家点燃火堆,成功地将狼群驱赶。而她则主动承担起守夜的责任,整夜未合眼,火也一直保持着,确保了队员们的安全。这一切,都让同事们对她敬佩不已。
杨拯陆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无论在酷热或严寒的环境中,她都能忍耐,并主动承担风险和责任。她的无畏精神,令人敬仰。
1958年5月,杨拯陆推迟了婚礼,奔赴三塘湖执行任务,谁曾想,这将是她最后一次执行任务。9月25日,勘测队从淖毛湖迁至上塘,杨拯陆与队员张广智前往三十公里外的石板墩泉进行勘测。然而,恶劣的天气突如其来,气温骤降,雪花纷飞,杨拯陆和张广智身上仅穿单薄衣物,忍受着寒冷。第二天,他们未按时归队,营地的同事开始担忧,但因为天气的原因,无法及时寻找他们。等到天气好转,搜救队赶到时,却已为时过晚。张广智早已没有了呼吸,而杨拯陆则倒在张广智不远处,身上被厚厚的冰霜覆盖,但她怀中的地图却完好无损,成为她和张广智冒着生命危险绘制的最后一份成果。
年仅22岁的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