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经过群臣多次的请求,朱元璋终于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被后人称为明太祖。朱元璋能够成功取代元朝并建立明朝,离不开他身边一群英勇善战的大将。在朱元璋登基后,洪武三年,他大规模封赏了开国功臣,这其中包括许多战功显赫的将领。一些去世的功臣还被追封为王,尤其是在明朝初期,被追封为异姓王的仅有六人,这六人被誉为“开国六王”。这些异姓王分别是:
1. 开平王常遇春
常遇春以“常十万”著称,是朱元璋麾下的第一猛将。他的勇猛无与伦比,尽管谋略不及徐达,但无论如何,他的勇气和战斗力是无可匹敌的。常遇春自1355年投奔朱元璋以来,便频繁出任先锋,多次冲锋在前,立下赫赫战功。他参与了朱元璋攻克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役,并随徐达北伐北元。可惜在北伐途中英年早逝,年仅40岁。常遇春的女儿常氏被朱元璋亲自挑选为儿媳,并在洪武四年嫁给了太子朱标。
2. 岐阳王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早在18岁便随太祖征战沙场,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迅速成为重要的军事统帅。他不仅勇猛,而且善于谋划,多次立下赫赫战功。洪武二年,李文忠跟随常遇春北征,常遇春去世后,他接替指挥北伐并大获全胜。洪武三年,李文忠与魏国公徐达一起参与北伐,成绩显赫,因此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他因病去世,太祖感念其忠诚,追封为岐阳王。
3. 黔宁王沐英
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也是太祖最信任的一位。他年仅12岁便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身先士卒,立下无数战功。18岁时,他被授予帐前都尉,表现出色。尽管他在洪武初年只被封为镇国将军,但他很快得到了大都督府佥事的职位,掌握了整个大明的兵权。洪武九年,他随大军征战,功绩显赫,并在洪武十四年开始镇守云南,沐英家族的世代统治云南也从此开始。遗憾的是,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骤然去世,沐英受到极大打击,不久后因病去世,太祖追封他为黔宁王。
4. 东瓯王汤和
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小,在红巾军时期便与朱元璋一起投身起义,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并肩作战。他勇猛无比,屡次冲锋在前,表现出色。1355年,他与朱元璋一同渡江,攻克集庆、镇江等地,凭借卓越的战功被封为统军元帅。此后,他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并于洪武三年被封为中山侯。洪武二十八年,汤和因病去世,太祖追封他为东瓯王。
5. 宁河王邓愈
邓愈天生体格魁梧,年轻时便以勇猛著称。16岁时,他便开始抵抗元朝,并于1355年带领部队归顺朱元璋。此后,他随太祖攻占太平、集庆、镇江等地,多次立下战功。邓愈不仅勇敢,还有过人的智谋,他被封为卫国公。遗憾的是,洪武十年,他在出征途中不幸去世,太祖追封他为宁河王。
这些大将们都因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和对朱元璋的忠诚,得到了应有的封赏。然而,除了上述五位异姓王外,还有一位在“开国六王”中占据特殊地位,他便是魏国公徐达。
6. 魏国公徐达
徐达与朱元璋同乡,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大将之一。从太祖创业之初,徐达便始终与他并肩作战,既具常遇春的勇猛,又有邓愈的智谋。徐达的军事才能和治军严谨,使他成为朱元璋身边最为得力的助手。他的威望之高,甚至连太祖的外甥李文忠都要礼让三分。在太祖晚年,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被太祖视为未来的辅佐之才,准备为太子朱标提供支持。
尽管徐达的家族因其卓越的军事贡献成为明朝初期最强的异姓家族,但当建文帝即位后,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建文帝不仅限制了权臣的权力,还亲手斩杀了徐达的幼子徐增寿。徐增寿是太祖亲自命名的,将军门下的带刀侍卫。尽管他忠诚勇猛,但最终在建文帝的手中丧命,这一事件引发了后世的诸多猜测。
从洪武十六年开始,徐增寿在皇宫内外征战,深受太祖喜爱,也逐步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尽管太祖已经明确表示对徐增寿有极高的期望,但在建文帝登基后,徐增寿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他开始支持朱棣的靖难之役,并为其提供了诸多暗中支持的线索。最终,靖难胜利后,朱棣亲自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慰藉他为家族和国家所做的巨大牺牲。
至于徐家遗产,魏国公爵位依旧传承下去,并在大明传承了十世,而定国公的爵位也在朱棣的支持下,成为大明初期最强的家族之一。
最终,无论是徐增寿的背叛,还是徐辉祖的忠诚,这个家族的命运都深深植根于明朝初期的历史风云中。徐氏家族的变迁,成就了他们在大明王朝中无法忽视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