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与李世民的君臣和谐故事,历久弥新,成为历史上的佳话。魏征是一个忠诚的臣子,而李世民则是一位明智的君主,两人携手共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人们最热衷于谈论的便是魏征多次直言不讳地反驳李世民,甚至让李世民在殿上感到难以应对,或是李世民在游玩时害怕魏征看到他藏在袖子中的远虑。有一次,李世民气愤地回到家中,向长孙皇后吐露心声,决心要除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却说:“有这样敢于直言的人,正好说明你是一位明君,应该感到高兴。”这番话让李世民心情大为好转。其实,魏征之所以敢于多次与李世民争辩,并非仅仅因为李世民宽容大度,更多的是制度的保障使然。
魏征的职位是“谏官”,意味着专责规谏君主过失的官员、向天子提出劝谏的使者。《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中提到:“为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意指君主若没有谏臣,难以正确施政。《白虎通·谏诤》中提到关于朝廷职位的设立时明确指出,“设辅弼,置谏官”,可以看出谏官在帝王的权力架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谏字的核心在于“直言以劝正”,《说文解字》解释道:“谏,证也。从言柬声。”而《字汇》也提到:“谏,直言以悟人也。”这表明,谏官的基本职责就是用诚实而正直的话来启示君主。“廷诤”和“上封事”是谏官向国君提出批评的两种主要方式。
谏官享有许多特权,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便是“言者无罪”。谏官的职能正是负责向皇帝进谏,提出意见,若不提出则被视为失职,因此言者无罪的原则是非常明确的。正因如此,魏征才能在李世民面前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尽管李世民有时感到不悦,也只能默默忍耐。若他对魏征采取惩罚措施,就会被视为昏庸的君主,名声扫地。然而,魏征随后升任宰相,辞去了谏官职务后,便不再敢于直言,对李世民的建议也逐渐减少,因为这超出了他的职责范围,再继续进言就变得风险重重。
另一位可与魏征相提并论的人是白居易。当白居易担任谏官时,整日向唐宪宗提出意见,涉及事务细小琐碎,直言不讳,令唐宪宗的处境变得十分尴尬,但他也无能为力,心中只得向宰相吐苦水,感慨白居易是自己亲手提拔的,现如今却处处刁难自己,让他倍感无奈。没多久,白居易离开了谏官的职位,而后宰相武元衡遭到暗杀,白居易又向唐宪宗上书请求彻查凶手,却因为“非谏官不得越职言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令他明白了在官场中该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分寸。
然而,任何工作都需讲究方法,谏官同样应该如此。谏官在担任职务时强调“谏言不露”,即给皇帝提出意见时,应该避免在公众场合表达,毕竟言辞对于尊者应有所顾忌。虽然忠言可能听起来让人不快,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应当听到,否则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只需在合适的时机直言相告便可。然而,许多谏官为了在历史上留名,往往不顾这一原则。比如,在武则天时期,有一位谏官便敢于在大庭广众中督促武则天惩治张昌宗。下班后,许多人都说,真是胆大,皇帝若是不满,你的小命恐怕不保。那位官员回答道:“不这样做,如何能让后世铭记我的名声?”这与明朝给事中的职能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