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刘备去世后,蜀国的军政大权便都落入了诸葛亮的掌控之中。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实力可谓是最为强盛,吴国则在经济上遥遥领先,而蜀国则是典型的资源匮乏、实力微弱的国家。为了不让魏国有喘息的机会,诸葛亮积极主动出击,发动了六次北伐行动。尽管蜀国在经济和资源方面处于劣势,但诸葛亮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魏国极大的压力,让他们不寒而栗。值得注意的是,魏国的司马懿才智超群,老谋深算,甚至具备与诸葛亮正面对抗的能力。
如果没有司马懿的阻挠,诸葛亮或许能在几年内攻克魏国。然而,司马懿巧妙地运用拖延战术及反间计等不按常理出牌的方法,屡次击退蜀军的进攻。公元234年,诸葛亮进行第六次北伐,那一次蜀军再一次占据了上风,诸葛亮甚至在上方谷差点让司马懿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天意弄人,蜀军最终未能取得胜利,诸葛亮因过度劳累和忧心国事而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依然身体健康,魏国、蜀国和吴国之间的较量中,他无疑是最有能力的人。这种情况下,如果司马懿选择主动进攻蜀国,蜀军恐怕会遭遇重创,甚至有被彻底消灭的危险。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诸葛亮去世后的十五年时间里,司马懿竟然没有对蜀国发动任何攻击。众所周知,司马懿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人,他曾积极主张曹丕攻打蜀国,然而这次却选择了保持沉默,显然与他一贯见机行事的风格相悖。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在长达十五年内不敢进攻蜀国呢?其实,这并非因为他心慈手软,而是因为他确实没有时间。诸葛亮的六次北伐虽然未能一举消灭魏国,却给对方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导致魏国伤亡惨重。在此背景下,魏国需对烈士家属进行安抚,需要重新招募新兵,并进行系统的训练。因此,在诸葛亮去世后的四年间,司马懿暗中进行恢复,努力让国家恢复生产,为重新建立实力而默默奋斗。
到了公元238年,魏国东北部突发状况,辽东的公孙渊联合吴国主动进攻中原。非常关键的时刻,司马懿挺身而出,亲自带领手下前往辽东,再次投身战斗之中。公元239年,魏帝曹睿去世,曹真的儿子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佐年轻的皇帝。曹爽出身皇室,与司马懿则是外姓大臣,由于司马懿野心勃勃,两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曹爽凭借皇室的背景主动对抗,并夺去了司马懿的军权,还让自己的兄弟掌握了御林军。起初,曹爽的势力庞大,而司马懿则处于被动,面对此情此景,司马懿不得不暂时隐忍,故意在家中暗中积蓄力量。直到公元249年,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去高平陵打猎,司马懿乘机行动,铲除了曹爽及其手下,最终掌控了大权。从239年到249年,司马懿一直忙于与曹爽斗智斗勇,因此根本没有精力去攻打蜀国。(资料来源:《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