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诸葛亮是忠臣,他到底忠于汉室还是刘备?答案在隆中对和出师表
创始人
2025-09-24 03:32:07
0

说起诸葛亮,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作为千古忠臣的典范形象。提及忠臣,最先浮现脑海的名字就是诸葛亮。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诚心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以来,诸葛亮便开始了那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人生。

起初,刘备把诸葛亮视作自己的萧何,前方征战的刘备依靠诸葛亮在后方筹划兵粮与军务。刘备在夷陵战败后,将幼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临别时对他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面对这一重任,诸葛亮泪流满面,郑重承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句话的意思是,臣愿倾尽全部力量,忠心耿耿,直到生命终结。正是这番誓言,成就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千古名言。诸葛亮不仅口头承诺,更是以实际行动做到了言行一致。刘备更让刘禅把诸葛亮视为父亲般尊重。作为皇帝的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说道:“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这意味着政务全权交给诸葛亮处理。一般君主对臣子都存有戒心,唯有绝对信任才能做到如此,足见刘备父子对诸葛亮的信赖,将朝政大权悉数托付。

诸葛亮作为丞相兼蜀汉实权派,握有极大权力。无论是内政治理、人才提拔、平定内乱,还是外交策略、军事北伐、振兴汉室,他都一手操控。以至于世人提及蜀汉,首先想到的是诸葛亮,而非名义上的皇帝刘禅。尽管掌握了国家政权,诸葛亮始终坚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最终病逝于北伐前线。与他同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懿,司马懿抓住机会掌控权力后,逐步将权力世袭,最终建立晋朝,实现了权臣篡位的历史剧本。

尽管诸葛亮具备篡位的实力和能力,但他从未有此举动。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诸葛亮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用毕生心力尽忠职守。清朝康熙帝曾高度评价他:“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这正是忠臣的典范。然而,尽管人人称赞诸葛亮忠心耿耿,你是否真正知道,他忠诚的对象到底是谁?是刘备,还是汉室?

事实上,古代学者对此也曾质疑。《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中,文豹评论:“古今论孔明者,莫不以忠义许之。然余兄文龙,尝考其颠末,以为孔明之才,谓之识时务则可,谓之明大义,则未也。谓之忠于刘备则可,谓忠之于汉室则未也。”聂文豹认为诸葛亮忠于刘备而非汉室。可诸葛亮本人在《隆中对》和《出师表》中却明确提出了“兴复汉室”的志向。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出师表》里也言:“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要弄清楚诸葛亮究竟忠于谁,必须先理解他的政治理想。

诸葛亮自比管仲与乐毅。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恒公完成霸业的名相,乐毅则是战国时率五国联军几乎灭齐国的名将。诸葛亮自视为名相兼名将,表明他立志辅佐一位有雄心的君主成就霸业。

年幼时,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投靠荆州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过着躬耕读书、游历规划的生活。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在近十年时间里酝酿积累,内心满怀宏图伟业。

当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时,诸葛亮终于等到了理想的主公。尽管有亲戚关系的刘表,孙权和曹操都能招揽他,诸葛亮却选择了那个饱受挫折、处境困顿的刘备,只因刘备能让他充分发挥才能。诸葛亮告诉刘备,需占据荆州与益州,联手江东孙权,共同抗曹。曹操虽挟持汉献帝,以汉室名义行事,但实际掌控着朝廷,抵抗曹操实际上就是反对傀儡政权。整个隆中对中,几乎无人提及名义上的汉献帝刘协,似乎他不存在。刘备虽言“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但言辞轻描淡写,更多关注的是自身利益而非汉室。

刘备虽出身皇族,但未能真正代表汉室。汉献帝刘协才是唯一合法皇帝,无论隆中对还是出师表,诸葛亮未曾提及由刘协象征的汉室,因为这个汉室已经被曹操牢牢掌控,曹操更被周瑜称作“汉贼”。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量身定制战略方案:若天下局势变化,则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刘备从益州出兵秦川。诸葛亮说:“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表明诸葛亮的忠诚其实是寄托在刘备身上,他视刘备为汉室的继承者。隆中对发生于公元207年,彼时汉献帝仍然在世,诸葛亮与其同龄,均27岁。

逻辑上讲,汉献帝在世,汉室名义尚存,但诸葛亮所忠诚的不是那个被曹操控制的正统汉室,而是反抗汉室的刘备这个枭雄。前文提及刘备并不真正代表汉室,那为何诸葛亮说刘备成功就能兴复汉室?关键在于诸葛亮的政治理想:他策划了一整套政治策略,意图成为管仲、乐毅般的名相与名将,辅佐刘备完成霸业,只要刘备成功,诸葛亮便能将这成功诠释为汉室复兴。

诸葛亮这样选择,有着深刻的现实考虑:

首先,正统汉室已沦为曹操控制的傀儡,不足以代表真正的汉室。诸葛亮只能支持刘备,力图统一天下,重新建立一个真正的汉室,如同当年刘秀统一天下创立东汉一般。只要刘备成功,他便是新的正统;若失败,则成反叛武装。蜀汉在政治上继承西汉和东汉,太庙中供奉历代汉朝皇帝,国号依然是“汉”。

其次,乱世中统一天下靠的是实力与能力。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中央政权削弱,皇帝沦为傀儡,名存实亡。虽然曹操挟持汉献帝维持表面政权,但除非实力统一天下,否则战乱不止。各路诸侯凭实力争霸,最后形成三国鼎立。乱世中,正统皇帝无力,则成诸侯争夺的棋子。

第三,虽然刘备未能真正代表汉室,但统一天下必须打“兴复汉室”的旗号。军事行动需服务政治,诸葛亮辅佐刘备,必须找到正当理由,既政治正确又有名分。曹操也需操控傀儡汉献帝为其行为背书。公元207年,兴复汉室是极具政治意义的口号。诸葛亮预见到傀儡汉室终将被替代,刘备便有机会建立政权。果然,220年曹丕建立魏朝,取代汉室。汉朝覆灭,数百年传统终结,令无数汉人扼腕叹息。曹丕称帝后,刘备迅速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这既是政治正统,也是蜀汉合法性的根基,诸葛亮早有预见。

回头看《出师表》,这是一篇出征前的檄文,向天下阐明北伐理由。文中诸葛亮称刘备为“先帝”,称刘禅为“陛下”,明显表明他忠诚于刘备及其政权。在诸葛亮潜意识中,蜀汉政权就是正统汉室,尽管事实并非如此。

蜀汉虽三国中最弱小的势力,但在诸葛亮领导下,六年间发动五次北伐,已是蜀汉军事实力的极限。明知实力无法与曹魏匹敌,诸葛亮仍屡次北伐。因为北伐不仅是战争,更是实现“兴复汉室”政治承诺,是蜀汉政权存在的正当理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诸葛亮北伐的核心目标之一。他希望通过北伐,将蜀汉转变为真正的正统汉朝,唯有重回洛阳或长安,汉室方得真正复兴。

诸葛亮既忠于刘备,也忠于汉室,他巧妙地将对刘备的忠诚与对汉室的理想结合起来。可惜,这一宏伟理想未能完成,他病逝于北伐前线,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永恒传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在《三国演义》中,许多英雄人物都被赋予了超凡的能力,像关羽,他被后世尊奉为武圣,甚至成了神明,享受着...
长津湖英雄的外孙考上清华了 “长津湖英雄的外孙考上清华了!”连日来,一条喜讯在宿州市萧县不胫而走。 7月22日,萧县白土镇董店村...
原创 从... 长坂坡一役中,赵云遇到一位极具实力的对手,他就是辽东公孙王麾下最为勇猛的战士,被誉为“赛猿精”的将领...
原创 明... 明朝周王朱橚家族的兴盛历程 明朝的第一代周王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的第五子,自幼便...
原创 东... 在中国历史上,宗室成员通常是王朝的支柱,承载着王室的血脉和权力。然而,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宗室却并未能...
原创 韩... 在辽金时期,有过韩氏家族十分显赫。尤其是在辽朝中期的时候,韩氏甚至还出现过和太后有染的大人物。 韩氏...
商朝生活有多恐怖?贵族用500... 提起商朝,我们往往会有一种十分阴森的感觉。其实不光是我们,就连春秋时期的霸主晋悼公,竟然仅仅是观看了...
原创 魏...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名将如云,谋士星罗棋布,各个阵营都拥有一批赫赫有名的将领。以曹魏阵营为例,张辽、乐...
原创 康...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为了突出康熙的治国能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亲手擒拿鳌拜的情节,而鳌拜也常常被塑造成...
原创 诸... 魏延死后,城里人避而不谈他的大名,家族也一夜之间消失得干干净净。传言说他“反了”,但真相如何,至今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