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有不少文章试图为刘禅辩护,甚至有言论认为蜀汉的灭亡并非刘禅的无能,而是他一个被迫背锅的替罪羊。文中常提到,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诸葛亮和姜维等人不懈的北伐,他们一心想复兴蜀汉,结果反倒加速了国家的灭亡。就好像有些人恨不得替刘禅喊冤一样,然而,这样的说法真的有道理吗?为了探讨刘禅的真实能力,我们可以找一个历史人物和他做个比较,这个人的经历与刘禅有很多相似之处,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刘禅的政绩和不足。
一个与刘禅有着相似命运的人选自然是刘璋。事实上,刘禅与刘璋相比较,后者无论在性格、家境还是执政表现上,都显得逊色不少。先从刘璋谈起吧。刘璋的父亲刘焉原本是东汉末年避祸的流亡官员,在乱世中巧妙地依靠董扶之的荐举,成功谋得益州牧一职。令人惊讶的是,刘焉并未付出太大努力就占据了西川这片富饶之地,可以说他是凭借着机遇和聪明才智赢得了这一切。继承了父亲基业的刘璋,完全是个地道的“富二代”。虽然他没有封王拜侯,但作为益州的主人,他完全有资格自称一方霸主,事实上也自诩为蜀地的“二世祖”。
然而,刘璋的统治并不稳固,父亲刘焉的去世来得非常突然,使得刘璋没有机会在父亲生前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安排。由于西川局势复杂且动荡不安,刘焉的统治并不稳固,刘璋上任时,正是各方势力争斗的局面。刘璋凭借其温和的性格和做事风格,最终得到了当地士族和豪强的支持,顺利继任益州刺史,并由朝廷任命为益州牧。
刘禅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作为刘备的儿子,他继承了一个庞大而稳固的帝国基业。父亲刘备经过多年征战,终于成功夺取了西川和汉中,甚至在去世前建立了“帝国”的名号。刘禅虽同为富二代,但显然不需要像刘璋那样从头开始打拼。他虽然没有像刘璋那样通过政治手段赢得地位,但在继位后却没有遭遇像刘璋那样的权力空白或争斗。
刘禅的接班之路相对顺利,他继位后获得了诸葛亮、蒋琬、赵云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老臣辅佐,使得他能够在父亲去世后顺利接任。相比之下,刘璋虽为二世祖,但继位时的局势远比刘禅复杂得多。他的父亲刘焉死得仓促,刘璋不仅要处理国内局势,还要应对外部威胁,显然更加艰难。
再看两人的教育背景,刘禅作为太子,受到了极为严格的教育。诸葛亮虽非帝师,但作为刘禅的“相父”,毫无疑问地对刘禅的培养和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相比之下,刘璋的教导者并不出名,甚至可以说,缺乏系统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指导,这也导致了刘璋在管理和治国理政方面的短板。
再从家底说起,刘禅继承的是刘备建立的强大帝国。刘备的部下有资深的文臣武将,比如蒋琬、赵云、魏延、马岱等,他们的忠诚和战斗力不可小觑。刘禅的继位并非靠他个人的能力,而是得到了这些老臣的支持,使得他的统治稳固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而刘璋所继承的益州,在刘焉去世后,基本上是刘璋个人努力和当地豪强支持的结果。刘璋的基础薄弱,军事力量与刘禅的蜀汉大军相比差距明显。
刘禅与刘璋的性格也有很大不同。刘璋的性格偏于温和,给人的印象是软弱无力,甚至缺乏决断力。但历史上刘璋并非一个“软弱”的领导者,他也曾果断采取行动,尤其是在与张鲁的矛盾中,他展现了狠辣的一面。刘璋为了消除张鲁的威胁,亲手杀死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最终与张鲁结下了死仇,促使蜀汉的进一步崛起。
而刘禅的软弱在于他不善决策,尤其是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常常依赖别人,缺乏独立判断能力。比如,蜀汉灭亡前,姜维多次向刘禅提出警告和战略建议,但刘禅总是听信一些旁门左道的建议,未能及时作出应对。黄皓的“鬼巫之说”就曾让刘禅误判形势,最终导致蜀汉的大势已去。
刘璋虽然在多个方面存在不足,但至少在危机时刻曾奋力抵抗,守卫了益州三年,虽然最后由于外援无法到达,选择投降,实属无奈。而刘禅则在内部不和,导致了蜀国的迅速崩溃。司马昭进攻蜀汉时,刘禅完全没有部署,蜀汉的主力部队虽然完好无损,但因为刘禅的无所作为,最终还是在三个月内失守。
因此,从这两人的对比来看,刘禅的失败并非单纯的外部原因,更多的是他自身缺乏治国理政的能力。刘璋即便性格软弱,至少在关键时刻有过尝试抵抗,而刘禅在面对国家存亡时,却选择了放任和退缩。最终,蜀汉的灭亡完全是刘禅的执政失误导致,而刘璋虽然弱势,却能顶住压力支撑三年之久。这种差距,确实让人不得不感叹刘禅的失败之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