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大事件,那便是两江总督马新贻竟然被刺杀!这一事件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具体来说,这起事件发生在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清晨,当时马新贻刚刚在校场完成阅兵,正准备返回督署的途中,竟然遭遇了刺客张汶祥的袭击。更让人震惊的是,张汶祥刺杀马新贻后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站在现场,高声宣称:“刺客就是我张汶祥!”并主动投降,束手就擒。
这一案件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连慈禧太后也对此事十分重视。然而,真正引起清朝廷关注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封疆大吏的被杀,而是案件背后隐藏的种种黑暗内幕。
原来,马新贻能够步步高升,成为两江总督,并非因为他有过人的能力,而是通过虚报军功和拉拢权贵才得到了这个职位。在所谓的“剿匪”战斗中,马新贻其实是一个战败将领。战败后,他被俘,却缺乏骨气,居然与匪首结为“兄弟”,两人同盟共谋,之后通过一场荒诞的“收复失地”闹剧欺骗了朝廷,最终顺利登上了总督宝座。
然而,当马新贻飞黄腾达之后,那些曾经的“兄弟”纷纷以为可以借此攀附上去,前来投靠。可是,马新贻却背叛了这些人,不仅奸占了“兄弟”的妻子,还暗中谋杀了他们。而其中一位原本和“兄弟”一同来投靠的张汶祥,恰巧因某些原因逃脱了马新贻的魔掌,最终引发了这起刺杀案。
这起刺杀案在当时清朝的官员中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几乎等同于给满清统治者狠狠地抽了一巴掌。慈禧太后为了稳固她摇摇欲坠的统治,亲自插手处理此案,并将当时在天津处理教案的曾国藩调来审理此案。事实上,曾国藩的调任两江总督的原因,正是与此案件有关。
在曾国藩出发前,慈禧太后还专门召见他,并特意嘱咐他“马新贻办事非常得力”。同时,慈禧为了确保案件审理的顺利,还连续派出数位大员参与其中,甚至连刑部尚书郑敦谨也被派来协同审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调查,终于为张汶祥定下了罪名,宣称他为“漏网之鱼”并与“海盗”有勾结。最终,张汶祥被处决,尸体被剖心,进行祭奠以示报仇。整个案件的定性,表面上宣称马新贻是清廉的好官,而张汶祥则被定为逆贼,进行斩首。
然而,虽然案件表面上得到了解决,晚清时期的管控能力已经大大衰弱。大量的野史、笔记、小说和戏曲作品,并没有被官方的历史记载所掩盖,反而将马新贻刺杀的真相公之于众,揭示了这背后丑陋的事实。
尽管刺杀案最终得以处理,但这一事件的发生却加剧了当时湘系军阀与清廷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清朝末期,朝廷加强了对湘军的裁减力度。这一系列举动直接导致了东南地区海防的严重衰退,给列强提供了可趁之机。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列强们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挑衅愈加频繁,1874年,日本侵略了台湾及其附属国琉球,并迫使清政府支付巨额“赎台费”。1881年,法国又在东南沿海挑起了中法战争。
由于湘军的裁减和东南海防的倒退,清政府无法有效抵挡列强的侵略,不得不签订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出卖国家主权。此举不仅未能保卫国内的安宁,反而让列强们掀起了更为猛烈的侵略浪潮,最终使中国深陷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深渊。
正因如此,清廷洋务派的重臣李鸿章在晚年对亲信曾感慨道:“若非马案,裁兵之势不至如此紧,海防也不至于废弃,列强势力日渐壮大,战祸频繁,国家运势终将衰退。”
有人认为这是否是所谓的“蝴蝶效应”?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即使没有刺杀案,虚弱的清朝政权也迟早会因为恐惧汉人军队的力量而进行裁军。刺马案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更加重要的是,腐败的清朝统治者,即便面对列强的威胁,也未必能坚持抗战,最终依然会屈服于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最大的问题依然是,清朝的海军根本无法与西方列强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