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中,涌现了众多令敌我双方都不得不关注的军事将领。有些人在早期的军事生涯中便如鱼得水,成为了蒋中正的亲信,例如胡宗南,他被誉为“天子门生第一人”,深得蒋介石的器重,稳稳地占据了国民党的嫡系位置。也有一些学员,虽然在早期并不显山露水,但经过几年的积淀后,逐渐展现出超凡的军事才能和潜力,最终成为了我军的开国元帅——徐帅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
徐帅出生于山西五台,性格低调、内敛,自小就以沉稳的气质和务实的作风著称。进入黄埔军校后,他并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活跃张扬,几乎是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存在。他的才华并未在校期间大肆展示,倒是那些口才出众、能言善道的学员更容易引起蒋介石的注意。蒋中正作为黄埔军校的校长,经常挑选一些学员与他促膝长谈,借此培养自己的亲信。在这些谈话中,那些会言辞、懂奉承的学员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提拔机会。
然而,徐帅并非如此,他不仅不擅长与蒋介石的沟通,也显得略微拘谨。两人的对话并不顺畅,特别是在方言的障碍下,蒋介石的浙江方言与徐帅的山西话相差甚远,沟通显得格外困难。蒋介石很快就感到乏味,于是挥手让徐帅离开了他的办公室。事后,蒋介石不免对这位未来的军事天才产生了些许不悦,甚至评价道:“问一句答一句,恐怕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直到黄埔军校毕业,徐帅也未能引起蒋介石的重视。
老蒋当时并没有慧眼识珠,错过了这位未来的军事巨星。黄埔军校毕业后,徐帅在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很快,他便用自己在战场上的表现狠狠打脸了当年轻视他的蒋介石。尤其是那些被蒋介石看中的国民党将领,在与徐帅的对抗中几乎屡屡败北,这让蒋介石尴尬不已。事后,蒋介石回想起曾与徐帅短暂交谈的往事,深感后悔,甚至派人去徐帅的家乡——山西五台,表示愿意给予生活上的关照,但那时显然为时已晚。相比之下,山西的地方权力人物阎锡山却一直十分欣赏徐帅,不仅早早对徐帅的家人给予了照顾,还特意命令手下不得为难他们。
徐帅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师长、军长及红军前敌总指挥等职务,是我军早期的杰出军事领袖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成为了八路军129师的副师长,并在解放战争中担任了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和华北第一兵团司令员。正是在这些职务上,他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将原本战力薄弱的地方部队逐步建设成了我军的主力兵团。解放山西成为了徐帅在军事生涯中的一大亮点。徐帅在历次战役中指挥了许多经典的战斗,如平汉路之战、第三次反围剿、宣达战役、嘉陵江战役等,堪称战役指挥的典范。1955年,徐帅被授予开国元帅军衔,排在十大元帅中的第八位。
徐帅不仅以过人的军事素质和指挥能力,成为我军历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之一,而且他的军事水平毫不逊色于林彪、彭德怀、刘伯承等其他著名的军事指挥官。尤其是他获得“战神”这一称号之后,蒋介石再也不愿提起当年因一时错觉而轻视他的往事,毕竟,他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然而,尽管徐帅的军事才能无可置疑,他却始终未能指挥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性大战,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身体状况较差,健康问题影响了实际的指挥能力。比如,在1949年决定性意义的太原战役后期,由于身体原因,徐帅不得不将指挥权交出。另一方面,红四方面军时期的个人经历,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后来的军事生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