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川登陆之后,麦克阿瑟指挥的“联合国军”迅速越过了三八线,向北推进,前锋甚至抵达了鸭绿江边。为了保卫祖国,志愿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跨过了鸭绿江,进入朝鲜参与战斗。当时,美军在空中拥有绝对的优势,志愿军不仅没有飞机,连高射炮也寥寥无几,根本无法有效防空。为了尽可能保证安全,志愿军决定将总部设在了一个废弃的金矿——大榆洞。由于矿洞内积水过多,无法使用,工作人员只能在外面搭建几间简陋的木板房。彭德怀与邓华等高层领导就在这里办公。为了应对敌机可能的空袭,洪学智特意在不远处修建了防空洞。随着第二次战役打响,随着战线不断推进,彭德怀决定将司令部迁移到更前沿的地方,并明确提出了要求:“新司令部位置必须让前线军长能在夜间来与我汇报战况,并能及时返回前线。”
在这样的要求下,工作人员选定了玉泉站作为新的司令部驻地。玉泉站并非一个车站,而是一条长约200米的隧道,隧道内阴冷潮湿,条件异常艰苦。彭德怀、邓华和洪学智等人都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办公,依靠蜡烛照明指挥作战。正是在这里,他们指挥了第二次战役,成功将美军从鸭绿江边驱逐,重新将战线拉回到三八线南方,彻底扭转了战局。
随着第三次战役的临近,志愿军总部再次向前推进,选址定在了君子里。这里依旧是一个废弃的金矿,而此时正值严冬,气温降至零下30多度。洞内异常寒冷,志愿军的指挥员们在这里为了御寒,常常挤在一起睡觉。地面铺满了稻草和玉米秸,大家只能和衣而卧,忍受寒冷和疲劳。1951年2月,志愿军的司令部再次迁至上甘岭。此时,参战的志愿军部队数量已经大大增加,许多资深指挥员也纷纷加入朝鲜战场。邓华表现得十分谦逊,于4月16日写信给毛主席,请求由陈赓担任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自己担任第三副司令。但毛主席与彭德怀未予批准,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陈赓被任命为第二副司令,宋时轮担任第三副司令,而邓华依然保留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的位置,期间他指挥了著名的横城反击战。
两个月后,志愿军总部再次迁移,这一次选择了空寺洞。这里同样是废弃的金矿,潮湿的环境导致许多人患上了关节炎。在这里,彭德怀和邓华继续指挥了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1951年9月,志愿军司令部再次迁至桧仓郡,这也是志愿军总部最后一个驻地。桧仓郡的指挥所仍是废弃的金矿,长约100米,宽约5米。工作人员将洞内划分为多个小隔间,彭德怀和邓华就在其中办公。半年后,彭德怀因病返回国内治疗,陈赓接任志愿军代司令员。两个月后,陈赓也被召回国,开始筹建哈军工。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兼代政委,再次给毛主席写信,请求让粟裕来朝任志愿军司令员,但毛主席没有同意。
之后,邓华正式成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全面主持志愿军的各项事务。期间,他指挥了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和横城反击战,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1954年春,邓华回到国内,接任沈阳军区司令。刚到沈阳军区,邓华便对一些干部发了火,愤怒地批评道:“你们不该让我住这样的房子!”邓华平日里为人和蔼,鲜少对下属发火,但这次他为何如此生气呢?
原来,沈阳军区安排给邓华的住所是一座三层小楼,而这栋楼曾是原关东军司令部的旧址,经过装修后专门为邓华准备的。考虑到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邓华对于这种“奢华”的安排十分反感。朝鲜战场上的艰难困苦他亲自体验过,曾经指挥部队在废弃矿洞里办公,生活条件恶劣,很多战士甚至连基本的御寒衣物都无法保障,许多人在严寒中冻死冻伤。因此,他认为沈阳军区为他安排的三层小楼完全是浪费,根本不符合他的一贯作风。他愤怒地对干部们说:“你们不该让我住这样的房子!”
事后,邓华要求重新安排住所,并明确表示,只需要一张办公桌和一张床即可。至于那座三层小楼,最终被改成了军区的招待所。邓华也专门召集沈阳军区的高级干部召开会议,讲述了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的艰辛与困苦,号召大家要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他在沈阳军区工作了五年,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