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民间史书记载里,朱允炆并未如官方记载那样身亡,而是秘密隐居,过着隐秘的生活。
当年他从南京城逃出后,一位太监打开了一个沉重的铁皮箱,里面藏着朱元璋留下的密信。朱允炆读罢信中内容,忍不住感叹道:“早知道这样,朱棣肯定败了!”
那么,朱元璋究竟给孙子留下了怎样的秘密良策呢?
提起刘邦、朱元璋等历史上杰出的皇帝,许多人都会肃然起敬。
朱元璋身为出身贫寒的皇帝,深知皇位得来不易,因此他早早开始培养自己的长子朱标。
朱标未曾让父皇失望,他的才干与能力在皇子中极为出众。
与朱标才能相匹敌的,大概只有后来登基的明成祖朱棣。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元璋还未驾崩,朱标便早早去世,留下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
朱标去世后,皇位继承的问题逐渐明朗。那时朱元璋是否考虑过朱棣?
对这个极具才能的儿子,朱元璋自然有所盘算,但深知如若立朱棣为储君,势必引发更大内乱。
无论哪个儿子继位,其他兄弟都难免不满,所以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此举一方面平息了儿子们的纷争,因为既然不是自己的兄弟继承,大家心里便能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虽然解决了兄弟间的争吵,接下来更棘手的问题是:如何让孙子朱允炆压服这些拥有实权的藩王们。
朱元璋的儿子们各个手握兵权,尤其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兵力强大,威胁极大。
因此,朱元璋开始着重教导孙子如何安抚并制服这些藩王。
刚开始,朱元璋并没有直接告诉朱允炆策略,而是反问他会怎么做。
朱允炆答道:“以德服人,礼待叔叔们。”他认为以礼相待是首要手段。
如果这招无效,再以军威压服;若依旧失败,最后便只能诉诸武力。
朱元璋点头表示认可。
同时,朱允炆还承诺,绝不会减少藩王的封地,更不会随意更换他们。
这些话听起来非常动人,但遗憾的是,朱允炆几乎未曾真正践行。
以“先礼后兵”为例,后来的他并未施礼,而是直接动用了兵力。
若朱允炆能真心遵循自己说的策略,结局或许不会如此凄惨。
尽管朱允炆言辞恳切,朱元璋依然心存疑虑,便留下了一个铁皮箱,内有密旨信及一笔不少的钱财。
这笔钱明显是为朱允炆准备的逃亡资金,暗示朱元璋早已预见孙子可能斗不过这些叔叔们。
那么,信中究竟写了什么,使朱允炆后悔不已呢?
信中提到:“若燕王造反,可联合宁王朱权夹击之,如此方能保住皇位。”
由此可见,朱元璋早已料到朱棣可能会起兵叛乱。
这并不奇怪,几个藩王中,燕王的实力最为强大,朱元璋对此了然于心。
不过,也由此体现出朱元璋有些偏心,似乎对朱棣缺乏完全的信任。
难道朱棣就不是他们朱家的血脉?即使有怀疑,也不至于亲手害己子吧?
自古以来,皇位与官职往往由有能力者掌握。
正如朱元璋凭借自己的才能取代元朝,成为皇帝。
若朱棣真比侄子朱允炆更有才,何以不能继位?事实也证明,朱棣确实比朱允炆更有能力。
当时,朱允炆不仅性格呆滞,做事犹豫不决,常依赖他人,见识与经验远不及朱棣。
再说,朱元璋为何让朱允炆联合朱权?除地理位置外,朱权的军事实力极强。
边境藩王因防范外敌,军权普遍较重。
只有他们实力强大,才能保障边境与国内的安全。
因此,朱元璋赋予边境藩王巨大权力。
燕王朱棣虽总体实力雄厚,但论纯军事实力,恐怕不及朱权。
朱棣曾去过朱权驻守的大宁城,见识到朱权麾下的精锐兵马,印象深刻。
朱棣起兵时,曾考虑借助朱权的朵颜三卫。
而朱允炆同样有意联合朱权,双方几乎同时赶往大宁城,但朱允炆身处南方,行动迟缓。
对于这场行动,朱棣也并不敢断言成功,毕竟他和朱权非同母所生,信任有限。
为了保险,朱棣率军亲赴大宁城,暗中部署。
初见弟弟朱权,朱棣激动得抱头痛哭:“我并非有意叛乱,都是被那个好侄子逼的。”
朱权心软,将朱棣留在府上好生招待。
朱棣当即表明拉朱权同谋造反的意图。
朱权闻言震惊,连忙拒绝。
实际上,那时局势下,袖手旁观才是明智之举。
因为无论谁最终胜利,都无法轻易处置朱权。
若朱允炆胜,朱权可辩称忙于守边;若朱棣胜,朱权则无足够理由遭殃。
最忌讳的是,一旦朱权帮一方失败,必遭灭顶之灾,谁也不敢冒此风险。
见弟弟不愿帮忙,朱棣未强求,暂留大宁城数日。
待准备充分后,朱棣对朱权道别。
朱权松了口气,欣然护送,并派朵颜三卫为其护驾。
刚出城,朱棣立显真面目,朵颜三卫突然反戈,将朱权擒获。
原来朱棣早已暗中买通了这些雇佣军将领。
朵颜三卫,乃骁勇的蒙古骑兵,为雇佣兵,钱多则效忠谁。
朱权最精锐部队被收编,失去了抵抗能力,只能服从朱棣。
朱棣为稳人心,还带去朱权家眷,缓解其孤独感。
并承诺:“事成后共分天下。”
朱权只是冷笑以对。
平分天下?实无可能。
朱棣率朵颜三卫连战连捷,这支骑兵战力惊人,每次冲锋陷阵在前。
但朵颜三卫仅三千人,若有三万人,战争恐早结束。
朱权虽然老实,暗中仍为朱棣分忧,最终幸免于难。
朱棣胜利后,朱权长舒一口气,保住了性命。
倘若愚蠢地质问朱棣“何时分天下”,只会自取灭亡。
天下毕竟是朱棣用血汗打下,怎会轻易与人分享?
朱权聪明,只求过平稳日子,别无奢求。
朱棣满意,遂遣朱权至南昌安享晚年,终善终。
虽得天下,朱允炆去向成谜。
朱棣长时间秘密寻觅侄子踪迹,甚至郑和下西洋时也曾暗查其消息。
时至今日,朱允炆结局众说纷纭。
最不被信的是他自杀说。
毕竟皇帝无不想留后路,朱允炆极可能秘密逃亡,民间传言他现身各地不断。
无论结局如何,朱允炆之败,完全因其自身不足,难怪他人。
若怪,只能怪他生于皇族,又缺乏应对复杂局势的本领。
即便世间有售后悔药,也难医治他心头的遗憾与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