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项羽太理想化了!
就拿项羽分封诸侯来说吧。
他自认为公平就可以令诸侯信服!
他自认为给那些没有随他打进咸阳的人一些好处,就会令他们感恩戴德!
他自认为给那些所谓的贤人一些利益,他就能够俯首帖耳!
结果,恰恰相反,诸侯要的不是绝对的公平,他们要的是战国时期权力的延续。
进入咸阳后,项羽封沛公为汉王,封地为巴、蜀、汉中,站在刘邦的角度来说肯定是不公平的,这也是他起兵的原因之一。站在项羽的角度,他也不甘心,他完全有机会先入咸阳,但是这一机会却被楚怀王熊心有意无意给耽误了。
最开始楚怀王提出先入“关中者王之”的激励政策,得到了项羽的积极响应,其他诸侯均不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诸侯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宁愿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项羽本想跟刘邦一起出发。结果被楚怀王等人拒绝。楚怀王派刘邦向西,收集陈胜以及项梁的残兵败将,又派宋义、项羽与范增去援救赵国,这一决定可以说奠定了刘邦取天下的基础。
楚怀王本是傀儡,项梁死后,他看到了从幕后到前台,站在闪光灯下的希望,他压制项羽,扶持宋义,封宋义为上将军;他拉拢刘邦,并刻意拆分刘邦与项羽。
说实在的,熊心在这种境遇下能够做出这些已经做得很好,可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万万没有料到,项羽有胆子斩杀宋义,并且还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但凡项羽做错一件事,他都很可能无法取得控制权,或者取得控制权的难度将增大。
章邯弃暗投明,司马欣、董翳劝降章邯有功,三分关中是没有问题的。章邯是秦末最具战斗力的将领之一,他曾横扫陈胜吴广起义军,打败项梁,并与项羽多次交战,章邯的能力,项羽是有深刻认识的。司马欣与董翳则与项梁有着深厚的交情。
项羽安排他们三人制约刘邦,在当时来看是最优解。他们都是原秦朝官吏,熟悉民情,了解地理环境,这种安排既可以抵御刘邦还能快速稳定关中秩序。
只是他们还欠着债呢,他们欠二十万降卒被坑杀的债,这笔债得还!
刘邦从汉中快速杀出,如此迅速和顺利,是项羽始料不及的, 甚至刘邦自己都可能会感到意外。
魏王豹、申阳、司马卬、英布、吴芮、臧荼、田都、田安这些人不是有战功,就是有过深度参与,给予奖励不能说不合理,最起码他们也算原始股东。
项羽以军功为封赏的依据,放到现在来看没有毛病,但是在当时不行,那些旧贵族也不会这么想,他们一定会抵制,因为这样不仅侵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与特权,也颠覆了游戏规则。
张耳与陈余本是刎颈之交,却因为误会分道扬镳,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巨鹿之战中虽然张耳认为陈余怯战,但是巨鹿之战也得意于陈馀再三请项羽救援。即便陈余后来兵权被收,没有跟随项羽继续作战,但是项羽依旧分给了陈余三个县,张耳封王,陈余心里很不平衡。
至于齐国,项梁的死虽然跟齐国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也存在着间接原因。再加上巨鹿之战时,齐国根本不援助。
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
如果仅仅读这一段话,很容易给人一种齐国来救赵的假象。其实来救赵的根本不是田荣,而是齐将田都,他背叛田荣,率领士兵帮助项羽援救赵国。
秦三年十月,齐将田都畔田荣,将兵助项羽救赵。
齐楚之间的矛盾从项梁时起就已经存在,这一矛盾一直未解决,虽然宋义有解决的想法并付诸了行动,但是随着他的死,这种努力也成了徒劳,迎接齐楚的只有一战了。
换做其他人,也不一定会比项羽有更好的分封方案。
后来郦食其也提出过分封六国后人的方法以期削弱项羽,张良连发八难驳斥,刘邦的反应是
辍饭吐哺,曰:“竖儒几败乃公事!
项羽摸着石头过河,替刘邦蹚出了很多浅滩和暗流。
写到最后,对刘邦跟项羽都有着很复杂的感情,我真不想把他们割裂开,他俩太互补了。
当他俩还在一起征战,并肩反秦的时候,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儿。
可是当有些事情逐渐形成一种势能,事态的发展就不再是他俩能决定的了,他们在利益的裹挟下渐行渐远。
项羽死后,汉王为项羽发丧,哭着离开,既有政治表演也是对对手的尊重,同样也有对过往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