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中原突围后,周志坚作为中原军区第二纵队的副司令员,经历了重重艰难,终于突围到达汉口。在得到组织的支持后,他顺利转移到南京,随后与代表团撤退人员一同返回了延安。
抵达延安后,周志坚迅速被安置下来,并向彭总详细汇报了中原突围的经过。此时,主力部队已分别行动,王树声的第一纵队成功到达鄂西北开辟新的根据地,李先念带领的第二纵队则抵达鄂豫陕区域展开工作,同时,王震指挥的359旅也在吕梁地区进行休整。
作为中原军区高级干部中首批抵达延安的人员,周志坚的经历颇为曲折。他在紧急情况下肩负起纵队首长的重任,没有跟随主力部队而是带领一些孤立的战士坚持突围。为了减少伤亡,他们决定分散行动,最终周志坚和几名战士成功突破重重敌军关卡,化妆成敌军人员来到汉口,找到军调执行处的我方人员,之后被转移至南京。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汉口与延安的距离实际上并不算远,但从汉口返回延安显然要经过重重封锁。当时负责与国民党谈判的代表团正驻扎在南京,若与代表团一同撤离,路程更快而且安全性较高。
当老首长李司令员得知周志坚回延安的消息后,立即要求他前往陕南工作。此时,部队已抵达鄂豫陕,急需发动群众、坚持军事作战,同时当务之急是指挥部队作战。周志坚在二纵的战斗中经验丰富。然而,他分析认为敌军的主要攻击焦点并不在陕南,而是在山东,那里将会有更为激烈的战斗。
在取得上级的批准后,周志坚被调往山东军区工作,副军长张云逸热情接待了他,并安排他担任新编胶东军区的第五师师长。胶东军区由许世友领导,经过艰苦努力创建而成,抗战胜利后发展为两个主力师和一个警备旅。随着上级决定将山东军区的部队调往东北,军区副司令吴克华亲自带领第五师等部北上。
为了增强军区的力量,重新组建第五师及其他部队,他被调往胶东军区后,还进一步成立了新第五师和新第六师,继续担任新第五师师长。
对于许多人来说,周志坚从中原军区的纵队副司令员降职到山东军区工作或许令人疑惑。然而事实上,上级在考虑到他的经历后,为他担任了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五师师长,只是周志坚本人并不知情。
刚到山东时,周志坚对山东军区的高层表示,他愿意进入一支新部队工作。他的这一要求顺利实现,因此并未因职务高低而感到顾虑,毕竟在新的战区中,他对一切依然不熟悉,职务的调整也显得合情合理。这或许就是他当时的思考。
周志坚担任第五师师长的时间不到一年,随着第十三纵队的成立,他被任命为纵队司令员。他对于过去的职务不再放在心上,但直到1986年在参加胶东军事史稿讨论时,他翻阅相关历史资料才得知自己曾兼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中,身为军区副司令员并不显得特别重要,更多是一个虚名,而周志坚主要精力依然是放在新第五师的建设上。即便后来得知自己兼任副司令员,实际工作也没有因此而有所改变。周志坚不知道自己职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任命存在不规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