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发明家,蜀汉丞相的身份更使得他在三国时期的舞台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即便在后世的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神话般的形象,但历史中的他依然是一位忠诚且深谋远虑的国士。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刘备尽心尽力,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制定了“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再建蜀汉,最后平天下”的战略蓝图,并多次亲自出征北伐,挑战曹魏的强大势力,在长期的军事对抗中为蜀汉赢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诸葛亮仍然忧心忡忡地为蜀汉的未来奔走,以至于他临终时安排了“卧底”之策。这位卧底不仅最终除去了蜀国的两大奇才,还成功帮助蜀汉延续了近三十年的国祚。这个人便是费祎。
费祎最初并未显赫,他随伯父费伯仁投身于刘璋麾下,担任了些微职位。但随着刘备入蜀,费祎选择留在刘备阵营,起初他只是一名地位普通的小官。然而,费祎身具真正的才学,得到了刘备的信任,并在刘备决定立太子时,被封为太子老师兼中书舍人,这一任命预示着他开始步入权力的中心。费祎的真正崛起,还是源于诸葛亮的识才之眼。可以说,诸葛亮不仅是费祎的伯乐,更是他事业的推手。
诸葛亮平定南中,凯旋归来时,文武百官纷纷出城数十里,准备迎接丞相的归来。然而,诸葛亮却独独让费祎陪伴在自己身旁,并让他一同乘坐马车。此举不仅显现了诸葛亮对费祎的高度重视,也让众人看到了他对费祎的器重与信任。此时,费祎正式进入了蜀汉的政治中心,成为蜀汉一员重要的内阁成员。
随即,诸葛亮交给费祎的第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出使东吴,去与孙权洽谈,巩固两国的同盟关系。尽管年纪轻轻,费祎的聪慧才干和胆略在此时展露无遗。他赴吴后,孙权设宴款待,然而孙权并不是真的待他如上宾,而是想要考察费祎的为人。宴席上,孙权故意对费祎冷言冷语,讽刺费祎为“无方之士”,不配当诸葛亮的亲信。紧接着,孙权命令诸葛恪、羊茞等人对费祎进行严厉质询,想让他陷入窘境,甚至动摇其立场。但费祎机智应对,他不慌不忙,言辞犀利且有礼,凭借超凡的口才与坚定的立场,一一回击了质疑者,令孙权和吴国的臣子们无言以对,反而为他的智慧和气节所折服。
有一幕尤其印象深刻:孙权故意半醉半醒地问费祎:“若蜀汉失了丞相,魏延与杨仪必起祸乱,届时你如何应对?”这是孙权想通过此话拉拢费祎,却也让费祎为之一愣。幸好随行的董恢及时化解了场面。而之后的历史却验证了孙权的猜测,诸葛亮一死,魏延和杨仪的野心很快显现出来。
诸葛亮去世前,为了完成刘备遗愿,多次北伐,与魏国作战。然而,魏延认为蜀汉兵力不足,无法正面与魏国对抗,提出从子午谷出发直捣魏国都城长安,改变战局。这一方案与诸葛亮的战略理念截然不同。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再次北伐,与魏国名将司马懿对峙。可就在这一年秋天,诸葛亮的健康急剧恶化,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他秘密召集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议后事,并交代了自己死后退军的方案。诸葛亮特别叮嘱,“秘不发丧,退回汉中”。然而魏延不听遗命,急于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北伐,结果率先行动,焚烧阁道,阻断后续军队的退路,制造混乱。费祎识破魏延的意图后,迅速与杨仪商议,将魏延处死。此时,魏延的行为已是死路一条。
然而,魏延并非唯一的麻烦人物。诸葛亮临终前曾向刘禅提出,虽然杨仪担任长史,但性格急躁、刻薄,不宜承担重任。相反,蒋琬则是一位温和、谦虚且有才有德的人,完全能够继承自己的遗志,辅佐刘禅。因此,刘禅在诸葛亮的指点下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兼任益州刺史,以镇守西川,防备魏国的进攻。杨仪得知后,心生不满,返回蜀汉后被任命为中军师——一个名义上的职务,实际上毫无权力。失望的杨仪常常言辞激烈,抱怨诸葛亮的决策。费祎也不离不弃地安慰他,时常拜访其府,缓解他愤懑的情绪。
某日,杨仪愤愤不平地对费祎吐露心声:“我本可以掌军先发制人,铲除魏延,掌控局面,却错失良机,导致如今只能被动应对。”费祎听后心中一惊,意识到杨仪的言辞已涉及叛乱,便暗中将其告知刘禅与蒋琬。最终,杨仪被罢免了职务,贬为平民流放至汉嘉郡。即使在流放地,杨仪依然未能反省自责,反而写信向刘禅和蒋琬发泄不满,言辞尖锐。刘禅得知后,震怒不已,决定严惩杨仪。结果,杨仪得知自己无法逃脱,将命运与自杀联系在了一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蒋琬去世后,费祎继承了丞相的位置。在他的治理下,蜀汉政治稳定,经济得以发展。同时,费祎还通过一些与魏国的小规模冲突,消耗了敌人的力量,为蜀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得蜀汉在这动荡的时代得以延续了近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