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在全球蔓延,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时,苏联境内却悄然发生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黑暗历史。这段故事讲述的是斯大林——这位被誉为“伟大领袖”的男人,如何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为了谋求暂时的和平,不得不向希特勒割让部分领土。多年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这段隐秘的历史终于被揭开,令全世界震惊不已。
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的爆发
1941年6月22日凌晨,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打破了此前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欧洲战局随之剧烈动荡。德国军队迅速启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军事行动,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闪电战,旨在通过迅猛的攻势彻底摧毁苏联的抵抗能力。黎明前的黑暗中,德国军队从北到南严阵以待。
德军北部集团军从东普鲁士出发,目标直指战略重镇列宁格勒;中部集团军则瞄准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心脏——莫斯科;南部集团军准备穿越乌克兰平原,迅速挺进南俄和高加索地区。这种多线齐进的战略布局,旨在切断苏联的防线,迅速瓦解其抵抗力量。与此同时,德国空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密集轰炸苏联的防空设施与前线阵地,为地面部队的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德军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借助快速机动和强大火力,迅速撕开苏军防线,制造巨大混乱。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攻势,苏联红军显得措手不及。尽管人数上占优,但由于指挥体系僵化,情报滞后,加上对敌方意图的严重误判,苏军未能有效组织起坚强防御。德国装甲与机械化部队在短时间内突破边境防线,造成苏军防线大面积崩溃。
基辅战役与苏军的惨重失利
战争伊始的混乱中,基辅战役成为苏德战争早期最惨痛的失败之一。1941年夏末秋初,德军在乌克兰西部迅猛推进,意图彻底击溃苏联南部的防御力量,并向东持续压迫。苏联方面的战略和指挥缺陷导致这场战役成了灾难。红军指挥官无法准确判断敌军行动,往往在德军发动攻击后才匆忙组织抵抗。苏军通信系统落后,信息传递缓慢且失真,严重影响了战场协调。
德军凭借卓越的机动性和火力优势,实施环绕包围战术,成功切断苏军阵线,将大量苏军部队合围在基辅附近。苏联部队尽管顽强抵抗,却因装备落后、训练不足和指挥混乱逐渐崩溃,许多士兵被迫撤退或被围困,最终约有70万苏军士兵死伤或被俘。这场战败极大地打击了苏军士气,同时暴露了苏联军事指挥体系的严重不足和战略失误。
基辅战役的惨痛教训促使苏联必须重新调整东部战场的防御策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补充损失,提高整体军力。更重要的是,苏联领导层开始着手改革军队指挥体系,力求纠正战争初期暴露的问题。
斯大林的和平求和尝试
随着战局日趋严峻,斯大林决定采取极端手段,尝试与德国进行和平谈判,以求时间调整战略和重整军队。此举需要极其隐秘的通信渠道,斯大林借助了在德国驻苏使馆内潜伏的间谍格尔哈尔特·盖盖尔,通过秘密信道向德国传达求和意愿。
信中斯大林表示,苏联愿意割让包括乌克兰部分地区、白俄罗斯及其他领土,作为和平的代价。这是苏联在极度不利形势下的巨大妥协,反映出其对战争前景的悲观判断和对避免更大灾难的迫切希望。然而,这封求和信被送到希特勒手中时,遭到了冷酷拒绝。希特勒不仅不理睬,反而更加坚定了全面征服苏联的野心。他狂妄地对将领宣称,计划于8月15日占领莫斯科,并在10月1日前结束整个战争。
希特勒的傲慢和误判最终导致德军战略失误,虽然进攻初期势如破竹,但在苏联广袤的土地和恶劣气候面前,德军推进逐渐遇阻,苏军防御日益坚韧。
苏联的战时转型与持续和平努力
斯大林的和平请求被拒后,他并未放弃寻求和平的努力,同时着手全面备战。选择通过第三国保加利亚作为中介,试图再次向德国传达更具诚意的和平提议。斯大林指示内务人民委员会主席贝利亚,与保加利亚驻苏使馆紧密联系,准备递交包括更多优惠条件的领土让渡方案,以显示苏联争取和平的诚意。
但斯大林深知和平希望渺茫,苏联必须做好持久战准备。全国进入战时状态,经济和工业系统展开深刻转型。大量工厂迁往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形成战时工业基地,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和装备。工人们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昼夜奋战,保障生产线不断运转。苏军新兵团、装甲和机械化部队迅速组建,加强反攻能力。
与此同时,苏联广袤土地上的游击战迅速展开。游击队深入德军占领区,频繁袭击后勤线,扰乱敌军补给,极大牵制了德军兵力,为正规军创造了有利作战条件。
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的坚定决心
1941年9月底,德军发动代号“台风”的大规模攻势,矢志突破莫斯科防线,一举夺取苏联首都。在希特勒的狂妄自信驱动下,他相信苏联即将崩溃,力求在年底前结束战争。德军装甲和机械化部队在空中掩护下迅速推进,攻势犹如风暴般猛烈,逼近莫斯科外围。
关键时刻,斯大林的和平提议再次被拒绝,他没有选择逃离,而是毅然留守首都,亲自指挥防御。这一决定充满风险,莫斯科一旦沦陷,不仅政治中心陷落,斯大林的个人安全也岌岌可危。斯大林任命经验丰富的朱可夫为保卫战总指挥,朱可夫迅速组织严密防御,建造深层工事,组织反击,稳住了战局。
斯大林还动员莫斯科民众积极参与防御,工人、学生、老人纷纷加入挖掘战壕、修筑防线的行动,展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无畏精神,为苏军抵抗提供了坚实后盾。这场艰苦卓绝的保卫战及其背后的故事,直到苏联解体后才得以全面披露,展现了斯大林在极端困难面前的坚决和人民不屈的斗志。
---
付际红.《从“自保求和政策”到“和平战略”——谈二战前后苏联对外政策中民族利己主义的膨胀》[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3, 23(4):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