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将领之中,许多曾担任军事指挥的将领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伤痛煎熬,甚至有些人在生死边缘徘徊,最终顽强挺过难关,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例如,傅传作,他是红二军团出身的重要将领之一。
回到1936年,红二、六军团在艰难的环境中离开了根据地,踏上了艰难的行军之旅,翻越了险峻的雪山,越过了遥远的草地。作为红2军团第4师12团的营长,傅传作在扎拉亚卡山口和敌军爆发了一场遭遇战。在这场战斗中,他在前方指挥时不幸受到重伤,腹部中弹。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极其有限,再加上部队要继续行军,他被安置在了一户当地老乡的家中养伤。
尽管部队为老乡提供了100块银元作为治疗费用,傅传作心中却不愿意离开战斗的队伍。然而,现实情况却迫使部队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不仅要迅速行军,还要随时准备迎战敌人。他的身心状况拖累了前进的速度,因此留在老乡家休养似乎是最负责任的选择。只要养好伤,赶上部队也并非不可能。
这种决策,从个人的角度以及队伍的整体利益来看,都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受伤的士兵需要更多的人来抬担架,这不仅影响了行军速度,还可能影响整个军事行动的效率。红二军团第4师作为先锋部队,傅传作被安置后不久,贺炳炎所率领的第5师经过此地,恰好与正在养伤的傅传作相遇。他请求随队伍一起前进。经过贺炳炎和政委谭友林的商讨,最终决定将他带走,且在部队中安排轮换来抬他。
实际上,贺炳炎的决定无疑救了傅传作的性命。例如,黔东独立师的政委段苏权,他与师长带领800名士兵掩护主力的转移。在战斗中,他的右脚被敌人击中,随后被转移到一位村民家中养伤。然而,在这里的环境却并不平静,白匪时常来搜索。为了安全,段苏权最终被藏在一个山洞中,村民也为此感到心惊胆战。虽然只接受了简陋的草药治疗,伤情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待他能行走时,便选择离开以免拖累村民。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后,虽然伤势逐渐好转,但由于找不到部队,他只能先返回家乡茶陵。在那里,他待了整整三年,直到抗战爆发后才得知红军转变为八路军,并再次踏上行军之路。
当傅传作重新回到行军中时,伤情却加重,迫切需要救治。贺炳炎立即向上级发送了电报,请求军团卫生部长贺彪前来紧急救治。当贺彪赶到第5师时,发现傅传作的伤势严重,肚子鼓胀得让他几乎无法活动。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贺彪判断他腹中的血块或其他排泄物堵住了肠道,因此决定采取保守治疗,使用蓖麻油并亲自施治,经过数小时的努力,最终让傅传作的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那时已是凌晨时分。
第二天,当傅传作醒来的时候,精神状态明显恢复,看到贺彪在他身边,感激地说道:“贺部长,您救了我的命,我永远不会忘记!”而贺彪则表示,救死扶伤是他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经过在第5师的一段时间休养后,傅传作终于康复,重新回到了第4师。
在革命队伍中,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一个小小的举动,有时就能挽救一位指战员的生命,因为所有人都曾经历过负伤,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同情是深刻且珍贵的。正如贺炳炎,他身负13次伤痛,尤其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最为严重的一次甚至失去了右臂。然而,军团指战员们从未放弃对彼此的支持,宁愿暂停撤离,让医生为他争取手术的时间。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正是革命队伍的基本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