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帝国的过程中,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曾经大肆清洗许多开国功臣,甚至一些被他视为兄弟的将领都难逃厄运。著名的“34功臣”中,不少人死于非命,有的被赐死,有的战死沙场。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竟然有四位功臣在他的手下成功活到了最后,这四位到底是谁?他们又是如何最终得以善终的呢?
能在朱元璋手中存活下来的,真是幸运到极点。这四人,基本都得到了“祖坟显灵”的待遇。但谁能想到,朱元璋刚建立政权时与这些人关系甚好,甚至一度承诺免死,然而最终却是各自的命运不同,仍然没能避免最终的死亡。要知道,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后的手段有时十分严厉,很多人一度为自己建立的功业担心不已。
但话说回来,朱元璋早期跟随他打天下的确有很多忠臣良将,尤其是那些带兵打仗的武将,对大明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建立大明的功臣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而来。那些曾经的悍将,因为各自立下赫赫战功,个个都开始自傲,甚至出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尤其是在朱元璋称帝之后,这些人已经不再只是他当年的兄弟,而逐渐成为了管理上的难题。
从历史来看,朱元璋这个大暴君的形象已然深入人心,但如果我们站在他的位置上,换个角度思考,很可能也会做出类似的举动。毕竟普通人的思想和官员的思想是两码事,而一个皇帝的思维,往往更复杂且难以预测。
在当时,经过长期的战斗,朱元璋终于建立了大明王朝,而他最关心的,是如何确保大明能够稳定延续下去。然而那些自傲的将领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嚣张气焰会给国家的未来带来隐患。为了确保自己的孙子能够继位时拥有一个稳定的局面,朱元璋最终做出了无情的清洗,杀戮了大量不服从的大臣。
说白了,若是换做我们,看到身边的人如此无所顾忌,也许心中的不满早已积压,最终无法忍受。然而,不同的皇帝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宽厚,只是想通过一场清洗震慑他人;而有的皇帝则果断到无法容忍任何威胁。
然而,朱元璋当时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固,便在封赏功臣时,经过一番精心布局,最终诞生了6位公爵和28位侯爵,合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34功臣”。这6位公爵包括邓愈、李文忠、冯胜、徐达、常遇春和李善长;而28位侯爵中,像蓝玉、汤和、耿炳文、傅友德等人也名列其中。
其中,能够活到最后的,分别是李文忠、邓愈、汤和和耿炳文。对于这些获得善终的功臣来说,能够在朱元璋这样一个“死神”的手下活到老死,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许多功臣战死沙场未必是坏事,尤其是那些有巨大贡献的武将,像常遇春这样的英雄人物,他的牺牲虽然让朱元璋非常伤心,甚至痛哭,但也避免了他在生前承担更多的责任。常遇春的大儿子也因此丧命,而次子则未遭不测。相比之下,蓝玉的死就显得特别悲惨,因为他的死不仅带走了他自己,还牵连了上万人的性命。
蓝玉案一共牵连了2万多人,许多人因此被杀,许多文武百官也因此丧命,甚至连一些罪名较轻的大臣,也遭受了贬职的惩罚。可以说,蓝玉的死不仅是自己的悲剧,也是整个朝廷的惨剧。朱元璋当初对这些悍将们的处理态度,可谓严苛无比。虽说他一度尝试用联姻的方式来稳住这些功臣,结果效果甚微,反而加剧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例如蓝玉,虽然与朱元璋通过联姻结为亲家,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第十一子蜀王,但他依旧没有能够逃脱死亡的命运。事实上,联姻这种政治手段,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最终甚至可能成为自掘坟墓的陷阱。
最终,在经历了一番清洗之后,朝中只剩下了少数几位功臣。这其中,李文忠、汤和、邓愈和耿炳文四位获得了善终。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朱元璋对于这四位依然网开一面?
首先来说,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他的父亲李贞曾是朱元璋的姐夫,早年与朱元璋有过深厚的情谊。李文忠继承了李贞的忠诚,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虽然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态度曾一度严厉,甚至有过赐死的想法,但在马皇后的劝解下,朱元璋终于醒悟,最终李文忠并未遭遇不测。
再看汤和,他一直是朱元璋的忠臣,尤其是在徐达和常遇春先后病逝后,汤和承担了许多军事重任。在朱元璋企图收回兵权时,汤和心领神会,主动交出兵权,避免了与朱元璋的冲突。这个举动让朱元璋对他非常欣赏,也让汤和最终得以善终。
邓愈虽然名气不大,但作为六公爵之一,朱元璋一直对他十分重视。邓愈长期征战,最终因病去世,朱元璋为他挑选了墓地,表示了深切的悼念。
至于耿炳文,虽然他名列侯爵,但他一贯低调、老实,始终没有与蓝玉等人一样作出过多的张扬,因此最终活到了最后。他在靖难之役中也获得了重用,虽然最后因靖难之役而去世,但他死于战斗,而不是被赐死。相比那些被赐死的功臣,耿炳文的结局无疑要幸运得多。
总的来说,能在朱元璋这个“死神”手下活到最后的人,都是非常有眼力劲、懂得投其所好的将领。像汤和那样的老将,知道如何讨得朱元璋的欢心,最终得以安享晚年;而李文忠则因为和朱元璋有深厚的家族关系,最终也幸免于难。总之,在那个时代,要想保住性命,不仅需要忠诚,还需要一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