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以便日后持续为您推送类似精彩内容,同时也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
文|余生林
编辑|t
话说当年八国联军人数不过几千,却轻而易举击溃清军,使其溃不成军,这也让国人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冷兵器与热兵器之间的巨大差距。每当提及那段屈辱的历史,总让人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能拿起武器亲自上阵,将八国联军逐出国门。
不过,事情真的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吗?换个角度来想,不妨做一个极端假设,也许大家能对冷热兵器时代的差异有更清晰的认识:如果让你带领一个排的现代化部队,装备有先进的机枪等武器,穿越回古老的秦朝,你能否击败十万秦军?
既然这是一个假设世界,我们先得了解双方的战斗力到底如何。
现代步兵一个排大约有30人。既然是要对抗秦军大军,装备配置自然要按照适合大规模战争的标准来配备。重型机枪是步兵阵地上的杀伤利器,假设一个排配备20挺重机枪,再加上数十支现代步枪,这样的配备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
接下来,我们来算算这支部队的火力输出能达到什么水平,能否抵挡住秦军的进攻。
以加特林机枪为例,它每分钟可以发射约200发子弹,20挺机枪齐射,一分钟便可扫射出4000发子弹,这火力足以瞬间击倒成千上万的秦军。至于秦军的冲锋速度,是否能赶上这猛烈火力,还是个未知数。
当然,假如追求极致,还可以将加特林替换成射速更快的MG42或M134机枪,火力更强劲,但这两种机枪的续航能力可能略逊于加特林。
除此之外,排内其余士兵还能灵活使用狙击枪、自动步枪等武器补充火力。如此强大的火力,秦军几乎是来多少倒多少。
然而,事情真的如想象中那么简单吗?
这样的配置无疑有些理想化,一方面忽略了后勤保障问题,另一方面也没考虑弹药数量、枪械卡壳等实际战场上的复杂因素。但即使如此,要击败10万秦军,依然极其困难。
配备现代化武器的一个步兵排,在交战初期可能会凭借强大火力,让秦军在首轮冲锋中损失数千人,被迫暂时撤退。
但秦军若愿意付出几千人的代价,连续发动多波攻击,很快就能摸清现代武器的弱点,发起更猛烈的反扑。遭受重创的现代部队,又怎能轻易突破秦军那层层严密的火力封锁?
秦军会派出最坚韧的重甲盾牌兵迎战。秦始皇陵出土的石质胄片,配合牛皮铠甲,能有效抵挡刀斧的砍击。即使是现代重型机枪,也未必能一击穿透,何况前方还有一排排厚重盾牌。
即便是现代步兵的火力,也有一半伤害被盾牌和铠甲吸收。同时,机枪虽射速快,但多发子弹集中射向同一目标,实际杀伤力会打折扣。
秦军在初步承受住现代武器火力后,也会采取反制策略。远程武器如投石车、弓箭依旧能在远处造成巨大威胁。面对成百上千的箭雨,30人的现代排能坚持多久?
而真正懂冷兵器作战的都知道,10万大军同时上阵,普通平原根本容不下这么庞大兵力。
数百名重甲步兵稳守正面,几百辆战车和骑兵从两翼发起冲锋。骑兵一旦冲锋,极难被命中;现代部队一旦被近身,极有可能被秦军身经百战的士兵砍伤。几千人就能轻松攻破防线,更别说十万大军了。
拿二战作比较,装备已非常现代化的日本军队,在台儿庄之战中用5万人与我军鏖战一个月,最终我军伤亡惨重,超过5万人阵亡。可见,30人一排想打赢10万秦军,实在是有些不切实际。
当然,有人可能觉得古代军队远不如想象强大,那我们不妨看看一些真实历史中的冷热兵器交锋。
近几百年世界历史中,冷兵器和热兵器的碰撞屡见不鲜。
除了晚清清军这个不够争气的例子之外,其他冷热兵器对决中,冷兵器一方往往还能发挥一定作用。
最著名的当属印第安人与欧洲殖民者之间的战斗。当时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带着火枪和少数兵力试图占地,结果遭到数量众多且熟悉地形的印第安人抵抗,甚至不敢离开营地。
虽然欧洲人装备火枪,但面对印第安人数量庞大且灵活使用弓箭,战局一度陷入困境。不少欧洲士兵甚至濒临饿死渴死,最终仓皇撤退。后来欧洲人带来天花病毒,使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才最终获得胜利。
除了印第安人与欧洲殖民者,欧洲本土也有类似案例。17世纪火枪出现后,波兰翼骑兵仍凭借速度和机动性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直至1939年德国坦克入侵波兰时,翼骑兵向坦克冲锋才遭覆灭。
回到我们假设的情景,如果现代步兵排只装备步枪和重机枪,面对冷兵器时代的部队,确实可以轻松碾压人数相近的敌军,但面对10万秦军,胜算依然渺茫。
再说清朝,数十万清军被几千外国人打得溃不成军,也未必是装备劣势造成,更多是统治腐朽、指挥无能的原因。
抗战时期,我国军民众志成城,抵抗装备更先进的日军。尽管初期伤亡惨重,超过2500万人,但最终赢得了抗战胜利,说明武器差距并非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
那么,你觉得如果让你带领一个排的现代部队,真的能打败10万秦军吗?或者回到清朝时期,能否将八国联军赶出国门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