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给中华文明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打击。许多人不知道,这场历史性的劫难其实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或者说,本不必发生。那么,为什么英法联军最终还是对圆明园发动了攻击呢?
这与咸丰皇帝的一些决策息息相关,正是他的决策导致了这场本可以避免的灾难的发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咸丰究竟是如何将这一危机,变成了现实。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雍正皇帝的私宅。雍正当时热衷于佛教,法号“圆明”,因此得名圆明园。这座园林历经150多年修建,融合了中国传统和西方建筑的精华,堪称举世无双的美景。然而,当圆明园遭遇劫难时,国人无不心如刀割。
咸丰即位后,深感国家危机四伏,尤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他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强硬的君主,以恢复大清的尊严。1851年,咸丰登基时,立志实施改革,选拔汉族官员并大力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面对列强,他是坚定的主战派。
然而,1854年,当英法等国要求修改条约时,咸丰毫不妥协,坚决拒绝,因为他认为这样不仅会严重侵害国家的主权,甚至是皇权的根本。然而,这一决策很快带来了连锁反应。当联军进逼天津时,咸丰做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决策,改变了局势的发展方向。
他命令直隶总督谭廷襄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拉拢俄国和美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离间英法。然而,他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这些西方列强是利益至上的盟友,他们的合作仅仅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最终,这个错误的决定,使得英法联军愈加强硬,导致大沽口一战的失败,咸丰不得不签署条约,虽然他心有不甘,却无力回天。
而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清军在僧格林沁的带领下,成功击败了英法联军,这一胜利令咸丰欣喜若狂,甚至过于自信,未能理性分析局势。于是,他做出了第二个重大决策——撕毁已经签订的条约,这个举动直接惹怒了英法。
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集结,攻占大沽口,逐步推进至北塘。此时,咸丰的决策再次表现出极大的犹豫和不决,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他一度不知道应如何应对,是继续抵抗还是选择求和。最终,由于他的犹豫不决,清军错失了歼敌的机会。最终,他不得不下令撤军,给了英法进驻北京的机会。
在谈判中,咸丰始终未能正确认识到清朝的困境。他坚持认为,作为天朝上国,清朝在国际上应有不容侵犯的地位。在巴夏礼事件中,他甚至强行要求英国使节下跪,坚信这是对皇帝应有的礼仪。其实,巴夏礼并非英国公使,而只是公使的中文秘书,但咸丰却错误地将他视为“幕后主使”,并错误地扣留了他,这一决定进一步加剧了中英之间的紧张。
随着局势的进一步恶化,英法联军找到了更为直接的借口,在没有得到正式答复之前,就径直进入圆明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肆意纵火焚烧园内的建筑,常嫔被吓得自尽,内务府大臣文丰也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选择投海自尽。联军在园内大肆抢劫,咸丰和奕訢终于意识到,他们必须放回被扣押的外交人员。
10月7日,英国公使威妥玛提出要求,要求立即释放外交人员,否则将直接进攻北京。为了缓解局势,奕訢决定释放巴夏礼等人,但这一决定无疑是向英法低头,标志着清朝的软弱。释放后,英法联军再次提出更多要求,若不满足,他们将摧毁北京。最终,奕訢不得不归还其余的外交人员。
在这场历史事件中,虽然咸丰的决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责任不能仅仅归咎于他一个人。的确,咸丰在处理外交事务时的固执与失误,使得圆明园的命运最终走向毁灭。然而,更深层次的责任应归咎于外来的侵略者,这些列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随意掠夺中国的财富和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咸丰的错决导致了圆明园的焚毁,而这一切的根源,仍然是当时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尽管咸丰犯下了很多战略性的错误,最终导致了这一不可挽回的悲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唯一的罪人。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才是导致这场劫难的真正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