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团长,您这是什么意思?他这次立下了大功,难道不应该给他嘉奖吗?”王良太在电话中对徐鹏感到疑惑地问道。
徐鹏冷冷一笑,说道:“嘉奖他?彭老总没把他砍头,就已经算是宽容了。”话音一落,电话那头便随即挂断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不久前,我国志愿军39军244团2营在一次战斗中重创了美军的王牌部队,而作为2营营长的贾庭玉,非但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被降职为班长。这让2营的所有士兵都感到十分困惑。为了替他讨个说法,团政委王良太决定为贾庭玉出头,然而他收到的消息却令人更加迷惑:他竟然仅仅被降级,没被处决就算幸运了。这究竟是为何呢?
贾庭玉,实际上是位有着深厚革命经历的老兵,早在15岁时就加入了红军,在队伍中,贾庭玉极具天赋,机智聪慧,总能灵活应对各种局面。年纪轻轻的他脑子活络,巧妙的计谋和果敢的行动使他在部队中迅速脱颖而出。
正因为贾庭玉身上具有这些过人的特质,使得他迅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侦察兵。部队常常派遣他深入敌后探取情报,而贾庭玉也凭借聪明才智总能完美地完成任务,带回准确的情报。因此,他很快赢得了上级的赏识,被提拔为警卫营侦察排长,多次单枪匹马深入敌阵,获取重要的军事信息。
其中有一次,贾庭玉在敌后执行任务时,成功刺杀了一名日军高级将领,使敌军蒙受重大损失,这一行动令敌军战线受挫,战略部署被迫改变,为我军创造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而在解放战争时期,贾庭玉也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甚至曾担任过师长一职。然而,他也曾因一时失误而被撤职。那是一次剿匪行动,土匪作恶多端,给我军造成了极大损失。在长时间的对峙后,为了减少伤亡,我军出台了优待俘虏政策,试图通过劝降使敌人投降。然而,贾庭玉心头充满复仇的情感,他看到曾经夺去战友性命的土匪,愤怒的情绪难以平复,最终他私自处决了这些投降的土匪。
这一行动虽然出于情义,但却直接违背了我党的政策:我党始终坚持“改过自新”的方针,给俘虏改造的机会,力求将他们转化为对党对人民有用的人。贾庭玉的做法让更多土匪放弃投降,导致了我军的优待政策受到阻碍,也使得整个剿匪行动的初心受挫。
因此,事后,贾庭玉被降职为营长,并接受了上级的批评。经过这次教训,贾庭玉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意识到纪律的重要性,也在一定时期内变得更加谨慎和安分。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国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39军奉命前往云山地区作战,敌人是训练有素的韩军。原本,39军的军长吴信泉根据上级的指示,安排部队从龟城、泰川分兵两路向云山进发,但随即发生了变化——美军决定将其骑兵第一师增援至云山,取代韩军。正当我军准备发起进攻时,我军侦查员报告称,在云山西北方向,敌军步兵部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调动,似乎已发现我军的进攻意图。
为了避免敌军趁机撤退,吴信泉决定立即发动进攻,趁敌军防备不及时给予致命一击。于是,115师344团奉命将美军第25师24团阻挡在云山以南的龙渊洞。
贾庭玉听闻即将作战,心中激动不已,但团政委王良太却多次叮嘱他:“你要有大局意识,不能亲自去前线侦察。”但贾庭玉认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尤其对方是韩军,他并不清楚敌方的部署与火力配置。如果敌军派遣侦察机进行空中侦察,发现我军意图,极有可能进行空袭,届时我军的伤亡将难以估量,任务也无法顺利完成。
最终,贾庭玉决定亲自冒险,他偷偷带领几名战士,趁着夜色悄悄来到龙渊洞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在村子外围,他们发现了一个由几十辆坦克组成的防御阵地,判断敌军可能已在此驻扎。突然,几声枪响划破寂静,贾庭玉误以为己方被敌军发现,立刻低头躲避。可随后他才意识到,原来是敌军自发的开枪行为。
这时,贾庭玉决定趁乱潜入敌军阵地。三人巧妙地混入敌营,凭借他们穿着南韩军装,夜色也使得敌军无法识破他们的身份。他们成功制服了一个美军军官,并利用伪装将他带出了敌军阵地。在我军翻译的帮助下,他们从这名军官口中得知了一个重要情报:敌军并非南韩一师,而是美军骑兵第一师,而被围困的南韩一师则向美军求救,最终美军第一师在10月底增援到云山地区。
这次情报的获取,为我军顺利作战奠定了基础,也为云山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尽管贾庭玉的2营被称为英雄连,然而作为营长的他却遭遇了降职的处分,这一切的背后,原因正如彭老总所言:贾庭玉冒险深入敌后,若有失误,全军可能因此遭受灭顶之灾,损失无法估量。
尽管被降职,贾庭玉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他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也逐渐从中体会到纪律的重要性。战争中的勇敢应与遵守规则并行,而不仅仅为了个人英雄主义。很快,贾庭玉凭借在平壤的战功再次被提拔为营长,为抗美援朝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