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一军团涌现出了不少著名的开国将领,如邓华、杨得志、刘亚楼、黄永胜、萧华和杨成武等。在1949年全军整编之际,这些人几乎都成为了正师团的指挥员。实际上,他们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所担任的职务都不相上下,几乎是同时代的骨干力量。
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他们多数先后担任过师级干部职务;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更是纷纷担任旅级甚至更高级别的领导岗位。相较之下,邓华的职务晋升较早,但随着部队经过多次整编,资历不及他的萧华却后来居上,逐渐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
若按资历顺序排列,应为黄永胜、邓华、杨得志、刘亚楼、杨成武和萧华。邓华1927年入党,参加了湘南起义,随后跟随队伍进入井冈山。他出身学生家庭,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这在红军将领中并不多见。革命队伍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些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通常优先从事政治工作。
邓华也遵循这一传统,刚入部队时便被安排在师政治部担任组织干事。到达井冈山开辟根据地后,他先后担任连队党代表、团政治组织干事及组织科长等职务。1930年,他晋升为新成立的第12军36师政委,而当时的萧华才刚从地方调入红军,其他几位将领也还未达到师级职位。
当时,张宗逊担任36师师长。1932年36师改编为66师后,黄永胜接任师长,邓华继续担任政委。两人在工作上的配合并不十分顺畅,但之后他们又多次合作。黄永胜认为邓华偏向知识分子气质,政治工作做得出色,但在战场指挥方面表现一般。
在土地革命时期,邓华主要专注于政治工作,军事指挥相对较弱。进入抗日战争后,他逐步从政治工作转向军事领导,甚至兼顾军政两职。在解放战争的东北战场上,他战绩显赫,综合能力强,升迁速度也领先于黄永胜。
红军战略转移期间,部队经历多次整编,邓华与黄永胜一起编入红一师第三团,分别担任政委和团长,配合李聚奎的领导。1935年李聚奎调往四方面军,刘亚楼接任师长。
红一师当时下辖三个团,其中第一团由杨得志担任团长。黄永胜和邓华的资历都高于刘亚楼,但仍由后者担任领导职务。部队抵达陕北后,再次整编,刘亚楼调任第二师师长,萧华出任政委,邓华虽升任师政治部主任,但在萧华政委的领导下,显得略有些不合适。
萧华13岁参军,1930年从地方调入红军,主要负责青年组织工作。他的组织能力极强,短时间内使相关机构运转良好,升迁迅速,17岁时已担任少共国际师的师政委。
邓华能力出众。东征期间,萧华因伤休养,政治工作由邓华接手。在部队扩编期间,仅20余天时间,第二师人数就增加了两千多人,是东征红军扩编最多的师之一。邓华性格不甘落后,极具好胜心。
随后,部队再次整编,邓华调任第一军团第一师政委,重新担任师级主要职务,职务与萧华持平。抗日战争时期,萧华先后担任师政治部副主任、343旅政委,邓华则担任团政委,随后与聂荣臻共同开辟晋察冀根据地,任军分区司令兼政委。
抗战结束后,萧华出任南满军区司令兼政委、副司令兼副政委及第13兵团政委等职。邓华长期担任辽吉纵队司令、七纵司令,后来升任第15兵团司令员等重要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邓华任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萧华则担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及主任。如果不是庐山会议的影响,邓华的职务还可能有更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