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孙立人率领的新38师接到命令,前往印度兰姆伽军营进行集结和训练。约两个月后,廖耀湘指挥的新22师也抵达兰姆伽。两支部队在这里不仅接受系统训练,还完成了装备升级,换装了美式武器装备,为后续作战做好充分准备。
到了1943年初,新38师和新22师的美式装备换装工作全面完成。重庆军委会随即决定,将这两个师合并组建成一个新的军级单位,命名为“新编第一军”。这一决定旨在整合力量,提高远征军整体作战能力。
关于新一军军长的人选,最初有三个候选人:邱清泉、黄维和李及兰。三人中,邱清泉最早进入考虑名单,黄维和李及兰则是陈诚的推荐。陈诚获悉新一军组建计划后,特意向重庆军委会发去电报,建议“驻印军应请黄维或李及兰前往指挥,因独当一面之将领,其军事经验必须仔细考量。”
在最终遴选时,由于赴印后需要与英美军官频繁接触,缺乏外交和交际经验的李及兰很快被排除。剩下的黄维和邱清泉均曾赴德国学习军事,黄维自1935年起就担任陈诚“土木系”基干部队十一师师长,1938年升任十八军军长。“土木系”名称源自十一师的“土”和十八军的“木”,是陈诚创业的核心部队。黄维先后担任这两支部队的军事主官,资历远胜邱清泉。
有趣的是,黄埔一期的黄维比黄埔二期的邱清泉小两岁,显示黄维的起点和背景更加优越。然而,邱清泉有黄维所不具备的优势,他不仅作战勇猛,而且机动灵活,而黄维则显得较为死板,有“书呆子”的绰号。此外,黄维1936年底赴德国进修军事,但因全面抗战爆发而中断学业,实际在德时间仅半年。相比之下,邱清泉早在1934年7月就赴德学习,先后就读工兵专门学校和陆军大学,期间还在德军接受过实战训练,整整待了两年半后才回国。
因此,蒋介石和何应钦等军委高层认为,邱清泉比黄维更适合担任新一军军长。由于暂时没有其他更合适人选,邱清泉自认这军长职位非他莫属,甚至提前准备好幕僚,还聘请外国人教授英美礼仪,期待赴印履新。
然而,正当邱清泉满怀期待时,陈诚第六战区指挥部却接到蒋介石侍从室发来的紧急电报,内容简洁明了,指示第八军军长郑洞国即刻赶往重庆面见蒋介石。蒋介石亲自召见一个军长,极为罕见且反常,连陈诚都感到不解,只得让郑洞国立即动身。
郑洞国虽心中忐忑,但迅速安排军部事务,带着妻子陈碧莲乘小火轮赶赴重庆。抵达时已入夜,侍从室关闭,他和妻子只好在街边简餐后入住旅店。第二天清晨,他前往侍从室登记报到,稍候后被通知当晚前去军委会会见蒋介石。
傍晚,郑洞国准时来到军委会办公室。蒋介石与黄埔军校出身将领见面,态度通常严肃冷峻,但对“杂牌军”则稍显亲切,这次却出乎意料地对郑洞国笑容满面,轻松交谈,询问第八军情况,并主动递给他水果,让郑感到有些局促不安。
闲聊过后,侍从官告知晚饭已备,蒋介石邀请郑洞国同席用餐。饭局上,除了蒋和郑外,还有三名军衔不高的侍从官。蒋不断提问,郑答得流畅,蒋很满意,边吃边半开玩笑道:“古代廉颇能一餐吃十斤酒肉,郑军长应该也能吃饭吧。”三侍从官暗暗惊讶蒋对郑的特殊礼遇,郑洞国自己也一头雾水,不明白蒋为何如此客气。
饭毕,蒋带郑至会客厅,面色转严,直截了当地宣布:“经我与何部长商议,决定派你赴印度,担任新编第一军军长。”此言令郑洞国内心一震,他回忆当时脑中一片空白,认为自己虽擅长打仗,但外交和与外国军人打交道经验匮乏,深感压力巨大。
见郑露出为难神色,蒋介石神情变得严肃,语气也不再温和。郑洞国立刻调整态度,坚定表示:“我愿意赴任,必定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蒋笑着回复:“这条路不会轻松,但必须有人担当,我反复斟酌,你最适合去。”随后两人侃侃而谈,直到夜晚九点多郑才离开。临行前,蒋嘱咐他第二日拜见何应钦,并称已告知何部长相关情况。
次日上午,郑洞国前往何应钦处,后者详细交代了赴印注意事项,并叮嘱道:“美国人自负,英国人狡猾,你去后务必小心谨慎。”在闲聊中,郑不禁问为何自己最终被选中,而非邱清泉。
何应钦坦言,三人中本优先考虑邱清泉,但徐庭瑶和杜聿明建议蒋何称,英美军官不好相处。远征军初次入缅时,连老练的罗卓英和杜聿明都难以协调,脾气暴躁的邱清泉更难适应。他们推荐郑洞国,认为其性格敦厚、老成持重,蒋何听后认为此人选极佳,遂最终敲定郑洞国为军长。
邱清泉方面也很快被妥善安置,徐庭瑶和杜聿明推荐他出任第五军军长,成为主力军领袖,避免了去印度与外国军人交涉的烦恼,邱对安排颇为满意。此事也体现杜聿明善于协调人事,连性格倔强的邱清泉都对他佩服有加。
赴印前,郑洞国用一个月时间组建军部核心班子,他想到让老部下舒适存担任参谋长。舒适存曾是他任第五军荣誉一师师长时的副师长,后来在郑升任第八军军长时接替了荣誉一师师长职位。1940年6月宜昌沦陷后,蒋介石震怒,展开军事整顿,舒适存被判五年刑,但实际未服刑,继续在郑洞国的第八军带罪服役。郑洞国考虑到舒适存境遇艰难,召其加盟新一军参谋长。此外,他还从第八军挑选若干人才和英文翻译,完善军部架构。
准备就绪后,郑洞国一行乘飞机飞抵昆明,期间受到昆明防守司令杜聿明的热情接待。三月底,郑洞国与亲随分乘两架飞机出发赴印度,临行前杜聿明再三叮嘱:“一定要有主见,敢于坚持,否则代价惨重。”这是杜聿明基于远征军首次入缅失败的深刻教训,语重心长。
飞机经驼峰航线抵达印度加尔各答,稍作休息后,郑洞国与舒适存等乘火车前往距加尔各答两百多公里的兰姆伽。火车站一到,孙立人、廖耀湘及新一军高级军官列队迎接,郑洞国正式开启了他的新一军军长生涯。
参考资料:《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