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军中,论资排辈的现象相当严重,尤其是在黄埔学校的体系下。黄埔生之间的资历排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入学的先后,入学较早的学员,往往能够压制后来的学弟。曾与我有过接触的抗战老兵,曾主动离开军旅。当我询问其原因时,他坦言,除了对战争的厌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升迁无望。作为黄埔第15期的毕业生,他必须等到前几期的同学全部晋升完,才有机会获得晋升。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窥见当时国军内部的复杂现状。然而,也不是所有黄埔生都能顺利晋升,像黄埔一期的关麟征,凭借资历、战绩与部下的拥戴,本应能够大展宏图。然而,抗战结束不久,关麟征便被剥夺了军权,尽管后来他随军退守台湾,却再也未得到重用。对于这一结果,关麟征始终难以释怀,反倒是胡琏从中看破了其中的真相,此后,胡琏的政治前途也因此变得更为顺畅。
一、能打的关麟征
关麟征,1904年生于陕西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1924年考入黄埔第一期。年轻时,他的军旅生涯异常顺利。无论是北伐、东征,还是中原大战,他都屡立战功,成为黄埔生中少数几位能够早早升任师长的将领之一。1933年,关麟征带领部队参与了长城抗战,在古北口、冷口一带顽强抗击日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他更是以勇猛著称,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被手榴弹炸伤五处,却依然坚持带伤指挥作战。这一壮举让他声名远扬,战后众多名流和高官纷纷前往医院探望他。抗战爆发后,关麟征被任命为52军军长,参加了平汉路阻击战、保定战役、武汉保卫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等多个重要战役,每一次战斗他都因功升职,迅速积累了丰厚的战绩和声望。到抗战后期,他已经是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
然而,1945年10月,关麟征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准备赴东北担任保安司令。东北,作为亚洲的工业重心,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倘若关麟征能如愿去往东北,他将有机会大展拳脚。他为此专程飞往南京,向蒋介石详细汇报了自己的规划。然而,几天后蒋介石却突然改变主意,将关麟征派往云南担任警备司令,而把东北的重任交给了黄埔一期的同学杜聿明。这个变化令关麟征心情郁闷,他不得不飞回云南,未曾想更大的打击随之而来——1945年12月,昆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运动”,国民党军警对抗议的学生和进步人士采取暴力手段,造成多人伤亡。事件爆发后,各界纷纷声讨国民政府,蒋介石最终决定让关麟征为替罪羊,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尽管如此,关麟征仍未放弃期待,直到1946年7月,他才被安排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这个职务显然没有重用的意义,关麟征被从前线指挥岗位上调离,也意味着他将失去更多的机会。
即使国军战场失利后,有人提议重新启用关麟征,他依旧未能恢复职务。这位黄埔一期的老大哥,究竟为何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呢?
二、与陈诚的过节
陈诚,曾是黄埔的教官,也是蒋介石的亲信,按理说,他与关麟征应当没有太多矛盾。然而,性格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关系的紧张。关麟征作为典型的西北汉子,性格直爽、豪放,他并不喜欢陈诚的为人处事。1927年,桂系与蒋介石爆发冲突,黄埔系的二号人物何应钦在此关键时刻未曾帮助蒋介石,反而与桂系进行私下勾结,导致蒋介石不得不暂时下野。然而,1928年蒋介石得到了江浙财团及黄埔旧部的支持,重新复起。为了平衡何应钦的势力,蒋介石决定提拔陈诚,让他先从第11师的师长做起。然而,何应钦坚决反对,认为陈诚资历尚浅,无法担任这一职位。为了顺利推动,蒋介石决定让陈诚先担任副师长,由曹万顺担任名义上的师长。曹万顺虽然有一定的资历,但实际并无实权,蒋介石的用意显而易见:让陈诚在幕后掌控大权。
然而,陈诚心急功近,便采取了激烈的手段,联系了11师的团长和营长,联合他们发起驱逐曹万顺的行动,力图快速接任师长。这时,关麟征坚决反对,直言陈诚不过是在搞些小动作,不如曹万顺。在关麟征的拒绝下,陈诚的计划受到了阻碍,两人的矛盾也因此加深。后来,陈诚成功接任了第11师师长,便将关麟征排挤出局。此后,关麟征与顾祝同、何应钦等人有了更多的交往。1940年,日军切断了中国滇越的国际交通线,西南形势变得不稳定,在何应钦的推荐下,关麟征被调任防守云南。在云南,他展开了系列调整,逐步增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力。
然而,关麟征与陈诚的矛盾并未就此消失。1943年,关麟征发现54军军长黄维存在吃空饷的情况,立刻向上级报告,经过何应钦的多次上报,黄维最终被调职。这一举措让陈诚感到愤怒,他命令54军副军长傅正模联合军官向上申诉,公开指责关、陈之间的矛盾。而这场公开的冲突,也让关麟征与陈诚的裂痕进一步加深。
三、胡琏看破原委
1947年孟良崮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将前线指挥汤恩伯撤职,空缺的职位需要人来接替。时任整编第11师师长的胡琏提议让关麟征接任,毕竟两人同为陕西人,胡琏也希望能够拉一把这位老乡。陈诚虽然曾与关麟征有过不和,但他也承认关麟征有战功,决定支持这一提议。然而,当蒋介石得知是胡琏的推荐后,他立刻皱起了眉头并拒绝了这一建议。蒋介石的反应,不仅仅因为关麟征的战功,而是因为关麟征与胡琏都是陕西人,蒋介石一直对陕西籍将领有所防备。尤其是杨虎城等陕西将领曾在西安事变中有过背叛行为,这让蒋介石对陕西籍的将领心生警惕。
蒋介石深知,任何一个有独立背景的将领都可能引发政治风险。即使是战绩突出的将领,如王耀武,在扩充势力时也未能获得老蒋的支持。关麟征作为陕西籍的主要人物,若得到重用,势必会引发蒋介石的多疑。蒋介石希望自己的部下忠诚可靠,绝不允许任何人聚集力量形成独立势力。
胡琏的举荐失败,让他逐渐看透了蒋介石对陕西人怀有疑虑的原因。他意识到,蒋介石对陕西籍将领的怀疑,已经影响到他在军中的晋升。因此,胡琏逐渐采取了“孤臣”的路线,避免涉足政界和帮派斗争,专注于军事工作,逐渐在军队中积累了更高的地位。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