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影视剧《甄嬛传》经过多年流传,已成为观众们心中的“电子榨菜”,因为其经典的人物设定和跌宕起伏的剧情,观众们即便反复观看,也乐此不疲地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剧中,华妃年世兰无疑是深受大家喜爱的角色。她在后宫中宠冠群芳,艳压众妃,与其他温婉贤淑的妃嫔截然不同,华妃霸气十足,敢于直面皇后争斗,甚至连皇帝对她也得百般宠爱、温柔以待。
她的底气不仅仅来自于她的美貌,更主要得益于她那疼爱她的哥哥年羹尧。剧中提到,年羹尧担任着一个关键的职位——“川陕总督”,这让华妃在宫中呼风唤雨,底气十足。
年羹尧在地方上如同无冕之王,回京时敢让百官跪地迎接,自己则稳坐马上,面不改色地接受众人敬礼。与皇帝共进晚餐时,他更是频频逾越规矩,毫无顾忌地挑衅,展现出极强的傲慢气度。
与年羹尧出身显赫、权势滔天形成鲜明对比的皇后,因担心其地位受到威胁而忧心忡忡。虽然影视作品为增加戏剧性有夸大成分,但清朝总督的具体官职权力到底有多大,确实是值得探究的。
此外,还有与总督职务看似类似的提督,这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谁的地位更高?这些问题,必须先弄清楚两者的具体职责是什么。
1、提督
提督官阶为从一品,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具体职责根据兵种不同,有陆军提督和水军提督之分。全国共有十二名陆路提督,分布于直隶、湖北等地;水路提督则有长江、福建、广东三员,都是武将身份。
提督起源于宋代,明朝时虽“有名无实”,直到万历年间才正式确定下来。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官制,提督职务也因此正式成型。
不过,清朝的提督处境颇为尴尬。清朝由满族建立,八旗军队才是皇室嫡系,提督多由汉人担任,虽然官位高,但兵权和话语权均被限制。
待遇上也能看出差距,提督的月俸不到八旗将军的一半。满族八旗将军往往对提督颇为轻视。
提督的工作艰难,还因其受制于巡抚和总督,必须对这些官员行礼,地位相对低下。清中后期,提督更是成为名存实亡的虚衔,真正掌握兵权者寥寥。
但提督毕竟是汉人武官中的最高级别,有“文至尚书武至提督”的说法。提督主要负责绿营军的训练,一旦巡抚或总督发号施令,便需恭敬服从。
清朝此举反映出外族统治者对汉人权力的警惕,既要防止汉人割据,又得保持合作。提督制度成为安抚汉人的“定心丸”,官大权小,实权受制。
2、总督
相比之下,总督的权力显赫得多。总督是皇帝授权的地方“封疆大吏”,兼管军政,既管钱粮、工程,也能调兵遣将,还能监察地方官员。
清初时期,总督职位尚未固定,如同“尚方宝剑”,关键时刻才被任命。到乾隆时期,形成了著名的“八大总督”制度,历史名臣张之洞、曾国藩、林则徐都曾任此职。
总督承担重要的平乱和剿匪任务,因地方军队不得跨省追击,必须由总督协调,才能有效处理跨境军事行动。
以年羹尧任川陕总督为例,这一职务在清朝极为重要。虽未列入乾隆八大总督,但其设立时间长达百余年,且对平三藩和对准噶尔的战争都有重大影响。
总督官阶虽为从一品文官,但因兼任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等职,实权非常大,常被称为“部堂大人”或“制台大人”。
总督与提督之间,是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平时总督负责政务和建设,提督负责军队训练;遇到骚乱时,总督调兵,提督指挥具体兵力执行。
八旗驻军因特殊身份,通常不隶属于总督,除非皇帝特别命令,否则不愿配合,总督调兵主要依靠提督的绿营军。
提督为了升迁,也会配合总督的调度,虽心有不满,但地位和权力都不允许有太多反抗,只能听命行事。
清中晚期,总督权力更大。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调度江南提督进行太平天国镇压,提督对总督唯命是从。
因此,总督与提督的权力差距极大,虽同为一品,但实权不可同日而语。且由于满汉身份限制,总督一般是皇帝心腹,地位稳固。
清朝官场中,总督与巡抚通常为平级,但职权有所分工。巡抚主要负责监督地方政务,总督军政兼管,遇事共同商议。
因总督和巡抚权力相近,常出现“督抚不和”的局面,彼此互相弹劾,最终由皇帝裁决。
这种权力制衡机制是帝王智慧的体现,防止地方官员独揽大权。总督与巡抚间的矛盾,反而增强了中央的控制力。
同时,总督与八旗将军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皇帝防止他们结党营私,形成三方牵制。
《甄嬛传》中年羹尧因与王爷勾结,触犯了权力禁忌,最终被连根拔起,正是总督与八旗将军势力冲突的反映。
提督处于权力链的最底端,须在总督和巡抚之间小心翼翼,保持中立,避免树敌。稍有偏向便可能被弹劾,失去职位。
提督的职责主要是服从指挥,确保军队执行命令,处理实际事务。虽然权力有限,但对不擅长官场政治的人来说,提督职位反而相对踏实。
综上所述,清朝提督服从总督的调度和监察,二者虽官阶相近,但总督的权力远远大于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