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的世界里,梁山好汉前期威风八面,哪怕是官军来剿,照样杀得他们落花流水;抢生辰纲、斗高俅、夜袭曾头市,几乎场场稳赢,看得人热血沸腾。但等到“忠义堂”一朝招安、披上“朝廷编制”的马甲后,这股神勇却开始迅速衰减。到了征讨方腊一役,梁山兄弟几乎是一将成名、十将阵亡,损失惨重,活下来的没几个。
这不是巧合,而是命运的必然。
一、“散户打群架”和“集团对抗”是两个概念
梁山早期打仗,讲究一个“我来选战场,你来接招”的策略。像智取生辰纲,那是提前踩点、布好陷阱,官兵一来就请喝蒙汗药;打高俅、打曾头市,也多是“我在暗处你在明”,一通埋伏、突袭、声东击西,玩的是灵活性和脑筋。
梁山团队讲究的不是正面硬刚,而是“以游击为主,以奇袭见长”。
而征讨方腊,不一样了。你是朝廷正规军,光明正大讨伐乱贼,别搞偷鸡摸狗那一套。朝廷给了招安,你就得守规矩;你戴着官帽子、披着诏书,冲进浙江那一片水网密布、地势复杂、老百姓还不一定买你账的地盘,人家凭什么怕你?
这场仗,是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硬碰硬,不是你一波兄弟带着镰刀斧头去劫富济贫的旧戏码了。
二、方腊是谁?简直是“南方梁山Plus版”
我们常说“梁山好汉”英雄盖世,但对手不一定是草包。方腊的实力,甚至不输梁山。
他起兵建国,占据江南八州五十余城池,不仅自己称帝,还设有制度、官制、兵制,士卒训练有素,军事体系完整,手下也不是泛泛之辈。尤其是在地理上,方腊盘踞之地是鱼米之乡、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更要命的是,方腊不是独自为战。他能调动的资源、后勤、民心都远胜梁山好汉。对比起来,梁山是流寇出身,平时靠劫富济贫糊口,如今拉起队伍“代朝廷出征”,压根没有长期作战的积蓄。打几场短期的硬仗没问题,一旦陷入持久战,吃亏的是他们。
三、“为理想而战”和“为任务而战”,战斗力能一样吗?
梁山前期的战斗,是为了兄弟、为了报仇、为了生存。林冲怒杀陆虞侯、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宋江怒斩阎婆惜——那都是带着仇恨和信仰的火拼,是拿命换尊严的反击。
但被招安后再出征,性质完全变了。现在他们打仗不是为了理想,而是为“履行公务”。
你以为李逵还在意什么忠义?他骨子里是个“有酒喝、有肉吃、有仇报”的人,现在让他穿上官服、排队出征,还要在战场上喊“奉旨剿匪”,这不是硬逼着山大王当办公室文员吗?
所以你会发现,征方腊时梁山好汉的作战意志大为下降。他们死得很惨,但死得也很心凉。比如鲁智深,看破红尘后拒绝再杀,主动归隐;李逵、张顺、李俊这些人要么战死,要么逃走,要么彻底“人间蒸发”。
这不再是“替天行道”,而是替官家卖命。他们明白自己早已失去了当年的战斗理由。
四、不是梁山不行,是制度告诉你“你该死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梁山不能一直存在。
朝廷招安梁山,不是因为“钦佩英雄”,而是把一块难啃的骨头变成临时战马,用完就扔。皇帝要的是忠臣,不是带兵的草莽头头。
宋江知道得最清楚。他日夜操劳,一心想把“黑户梁山”洗白。他自以为招安之后能在朝中谋得一官半职、兄弟们都能光宗耀祖,结果是:征完方腊,兄弟们死的死、走的走,连自己也被赐了一杯毒酒。
“想洗白”的宋江,其实早就在天命里写好了结局:梁山本该死在这场战争里。
方腊只不过是个“清算梁山”的由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