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三国啊,热闹归热闹,可好多人的结局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猛地一下就没了踪影。就说马岱吧,当年他提着魏延的脑袋站在蜀军大营里,那叫一个干脆利落,可你发现没,打那之后,这哥们儿就跟从史书里蒸发了似的,再没什么正经记载了。
哎,要说马岱斩魏延那回,我总琢磨着他当时心里肯定不轻松。你想啊,魏延是什么人物?跟着诸葛亮南征北战这么多年,虽说脾气倔了点,可论打仗的本事,蜀汉后期真没几个能比的。马岱呢?那会儿他握着刀的手,指节怕是都泛白了,周围的士兵大气不敢出,就瞅着他把那刀劈下去 —— 咔嚓一声,蜀汉最后一点猛将的火气,好像也跟着泄了。
可为啥之后就没他消息了呢?我猜啊,这里面有好几层缘故。你想,马岱是马超的堂弟,马超一家子在凉州那可是响当当的,后来归顺刘备,虽说得了个骠骑将军的名头,可手里的实权早就不如从前了。马岱跟着堂哥混,说白了,在蜀汉阵营里始终是 “外来户”。斩了魏延,这事儿看着是立了功,可魏延在军中的老部下能服吗?估计背地里戳脊梁骨的不少。
再往深了想,诸葛亮刚去世,蜀汉内部本就乱糟糟的,杨仪和魏延闹得不可开交,马岱夹在中间,一刀下去看似解决了麻烦,其实是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后来杨仪失势被流放,马岱没了靠山,你说他还能有啥大动作?我估摸着,他后来可能就跟着大军屯在汉中,平日里练练兵,守守城,年纪大了之后,干脆就告老还乡,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养老去了。史书上没写,说不定就是因为他最后那几年过得太普通,没什么值得记下来的大事儿。
说到马超,那可真是个让人心疼的主儿。想当年他在潼关,一杆枪挑得曹操割须弃袍,多威风啊。可到了蜀汉,就跟换了个人似的,整天蔫蔫的,没了往日的精气神。你知道他快不行的时候,拉着刘备的手说了些啥不?
我总想象那个场景:成都的府邸里,药味飘得到处都是,马超躺在床上,盖着厚厚的被子,可还是一个劲儿地发抖。刘备来看他,他挣扎着要坐起来,可身子太虚,刚抬了下头就又倒了回去。眼睛里全是红血丝,握着刘备的手,那手凉得像块冰,声音小得跟蚊子哼似的:“陛下啊,我马家当年在凉州,一门二百多口,全让曹操给害了,现在就剩我和堂弟马岱了。我这身子骨是撑不住了,只求陛下以后能多照看照看马岱,我就算是死了,也能闭眼了。”
你听听这话,多让人揪心。一代猛将,临终前想的不是自己的功名,也不是马家曾经的荣耀,就只是求刘备给弟弟一口饭吃。这背后啊,全是他这辈子的憋屈。归顺刘备之后,他名义上是高官,可实际上呢?刘备防着他,同僚们敬而远之,他就像个被圈养的猛虎,空有一身力气,却没地方使。白天强装笑脸,晚上估计就一个人对着月亮发呆,想起当年在凉州的日子,想起被曹操杀了的亲人,眼泪怕是早就流干了。
所以啊,马超这话,既是托付,也是一种无奈的示弱。他知道自己在蜀汉的分量,也知道马岱将来可能面临的处境,只能把最后一点希望寄托在刘备的仁厚上。好在刘备也算给面子,后来确实没亏待马岱,只是马超自己,终究是带着一身的遗憾走了。
其实啊,三国里这些武将的故事,看来看去都是一个理:再厉害的英雄,也逃不过时运和人心的摆弄。马岱斩了魏延,却没能在史书里留下更多笔墨,或许不是他没本事,而是那会儿的蜀汉,早就没了让他施展的舞台。马超临终那几句嘱托,听着简单,可每一个字都浸着血和泪。
要是你也喜欢琢磨这些三国里的闲事儿,觉得我唠的这些还有点意思,不妨动动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加个关注。说不定下次咱们聊到哪个武将的故事,还能碰出更多不一样的想法呢,好运说不定就跟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