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聊聊一个挺让人唏嘘的话题 —— 你说那蒙家军,当年跟着蒙恬兄弟守北疆、修长城,对秦国那叫一个死心塌地,可秦朝说没就没了,这群人最后都散到哪儿去了呢?
记得之前看史料,总觉得蒙恬手里的这支军队有点特别。你想啊,那会儿天下刚一统,秦始皇把最硬的骨头扔给了他 —— 北击匈奴,还得督着修长城。蒙恬带着三十万大军扎在北疆,一待就是十几年。士兵们冬天裹着粗麻布在城墙上跺脚,夏天顶着日头搬砖,手上的茧子比城墙砖还厚。可你要是问他们苦不苦?估计多半会梗着脖子说:“蒙将军在呢,怕啥?”
蒙恬这人也确实让人服气。史料里说他不光会打仗,还懂治兵。夜里查营,看见哨兵冻得发抖,会把自己的披风解下来给人披上;伙夫做的糙米饭夹沙子,他能当着全军的面把饭倒了,说 “弟兄们流血流汗,不能再吃这糟心东西”。就这种情分,士兵们能不跟他交心吗?连带着对整个秦家王朝,都透着股子 “咱是秦人的兵” 的骄傲。
可转折点来得太突然了。秦始皇在沙丘驾崩,赵高和李斯一合计,愣是把扶苏和蒙恬给逼死了。据说蒙恬接到赐死诏书那天,正站在刚修好的烽火台上看北方的狼烟。他手里攥着诏书,指节都白了,半天没说话,最后只是叹了口气,摸了摸身边一块刚砌好的长城砖,那砖上还留着士兵们手掌的印子呢。
他死了之后,蒙家军就像没了主心骨。蒙毅(他弟弟)后来也被赵高弄死了,整个蒙家算是断了根。这时候的三十万大军,手里的兵器还攥得紧紧的,可心里的劲儿却泄了一半。你想啊,他们效忠的是那个能让他们挺直腰杆的秦国,可现在连亲手带他们的将军都保不住了,这仗还怎么打?
后来秦朝乱了套,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一路往西打。蒙家军的去向,史料里没明说,但咱能顺着茬儿猜一猜。
一部分人,估计是跟着王离走了。王离是王翦的孙子,蒙恬死后接手了北疆军权。这小子也算将门之后,可比起蒙恬,威望差远了。巨鹿之战的时候,他带着一部分蒙家军南下平叛,结果被项羽一锅端了。据说战场上,有老秦兵看见楚军旗子就红了眼,喊着 “为了蒙将军” 往前冲,可架不住大势已去。这些人里头,没死的多半成了项羽的俘虏,后来跟着楚军四处转战,慢慢也就被同化了 —— 毕竟,谁还没个养家糊口的念想呢?
还有些人,估计是散了。关中老家都乱成一锅粥了,函谷关被刘邦占了,咸阳城破的时候火光冲天,千里之外都能看见。那些家在关中的士兵,夜里摸着胸口的秦字兵符,说不定就悄悄收拾了包裹,想回家看看老娘孩子。可路上兵荒马乱的,能不能走到头,真不好说。我甚至能想象出一个场景:一个老兵揣着半块干粮,在岔路口望着北方的长城,又回头看看南边的炊烟,最后叹口气,往南走了 —— 长城再重,也重不过家里那声 “爹”。
最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那些留在北疆的。匈奴人趁中原大乱,又开始往南窜。蒙家军里有不少人是跟着蒙恬守了十几年边境的,对这片土地比对老家还熟。他们可能没接到任何命令,就凭着一股 “不能让胡虏踏过长城” 的劲儿,还守在那些烽火台和关隘里。最后呢?或许成了后来汉朝边军的一部分,或许就埋在了那片他们守护了一辈子的黄沙里。
有时候我总在想,蒙家军的忠心,到底是对蒙家,还是对秦朝?或许都有吧。就像你跟着一个靠谱的老板干了十几年,公司突然倒了,你手里的活儿该停不该停?心里的那点念想该搁哪儿?
说起来,历史这东西就是这样,大人物的故事写在史书上,可那些小兵的去处,往往就散在风里了。但你要是仔细听,说不定能从长城的砖缝里,从关中的老槐树底下,听到点他们的动静 —— 那是一群把忠诚刻进骨子里的人,最后被时代推着,散到了天涯。
行了,今儿就聊到这儿。要是你觉得这故事还有点意思,不妨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说不定下次咱又能聊到哪个藏在历史角落里的故事呢,祝你走哪儿都顺顺当当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