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明治五年),为了推动“皇国史观”的理念,日本明治政府将镰仓时代末期及南北朝初期的著名军事人物楠木正成奉为官方的“军神”。然而,楠木正成的死亡与他这一神圣身份的背离,似乎让人感到一丝不协调。毕竟,作为一位被钦定为“军神”的英雄,他竟然在战场上丧命。那么,作为战死的“军神”,楠木正成为何会落得如此结局呢?
在镰仓幕府的中后期,由于“御恩奉公制”逐渐解体,社会出现了一批新的武士群体——“百姓名主”。这一群体逐渐脱离了镰仓幕府的控制,而镰仓幕府恰恰是他们拓展利益的最大障碍。因此,“百姓名主”的兴起迅速与幕府发生冲突,并被幕府视为“恶党”。这些新兴武士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战国动荡的前奏。
楠木正成便是典型的“百姓名主”。他从小便与镰仓幕府产生了许多矛盾,元弘元年(1331年),在后醍醐天皇发起倒幕运动时,楠木正成立刻响应,投入了推翻幕府的斗争。经过数年的艰苦战斗,后醍醐天皇和楠木正成等人的努力最终点燃了全国范围内的倒幕之火,许多地方纷纷响应。终于,元弘三年(1333年),镰仓幕府被彻底摧毁。
镰仓幕府的灭亡使后醍醐天皇成为日本唯一拥有实权的天皇,并开始实施“建武新政”。然而,所谓的新政其实是一种复古倒退的政策,严重侵犯了武士阶层的利益。这种政策引发了大量武士的不满与反抗。建武二年(1335年),足利尊氏在关东发动起义,进军京都。
足利尊氏是当时最受尊敬的武士领袖,甚至连后醍醐天皇也曾试图通过将“倒幕第一功”授予足利尊氏来拉拢他。因此,许多心怀不满的武士纷纷聚集到足利尊氏的麾下。后醍醐天皇面临的局势变得愈加复杂,内外交困。然而,忠诚于天皇的楠木正成依然保持冷静,提出了一个看似激进却有深远意义的计划——放弃京都。
在1335年12月,楠木正成与足利尊氏的先锋军在宇治桥展开了为期五天的激烈战斗后,决定撤退,将京都交给足利尊氏。然而,足利尊氏进入京都后才发现自己掉进了楠木正成精心布置的陷阱。由于足利尊氏的上洛缺乏准备,尤其是在后勤补给方面的不足,导致他很快面临粮草紧缺的问题。与此同时,楠木正成和新田义贞联合行动,不断消耗足利尊氏的兵力。到了1336年1月,北畠亲房率领的陆奥军赶到支援京都,楠木正成立即发动反击。足利尊氏的军队惨遭失败,甚至连大本营关东也无法回去,只得逃往四国和九州一带。
足利尊氏的失败让后醍醐天皇得以短暂重返京都,建武朝廷一度陷入狂喜之中。然而,楠木正成清楚地意识到,足利尊氏迟早会东山再起。而即便没有足利尊氏的威胁,“建武新政”所引发的武士反抗潮也注定会让后醍醐天皇面临巨大的困境。于是,楠木正成建议后醍醐天皇修正“建武新政”,但这一提议却被后醍醐天皇拒绝。
果然,1336年5月,足利尊氏再次出兵,试图夺回京都。面对这场新的危机,楠木正成再次提议放弃京都。然而,上一次放弃京都让京都的公卿集团付出了惨痛代价,因此这一次,后醍醐天皇和公卿集团坚决反对楠木正成的提议。后醍醐天皇命令楠木正成和新田义贞率军出征,迎战足利军。
在和田岬和凑川的防线中,楠木正成与新田义贞的军队与足利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然而,足利军巧妙地用佯攻突破了新田义贞的防线,迫使两军在凑川展开决战。当时,足利尊氏的军队多达数万(号称二十万),而楠木正成和新田义贞的兵力仅为三万多人。更糟糕的是,楠木正成的七百骑与新田义贞的两万兵力之间的距离较远,使得战局更加不利。
正因如此,楠木正成早在开战前便意识到,这一战自己可能必死无疑。1336年5月25日,凑川之战爆发。开战不久,楠木正成的军队与新田义贞的队伍被足利军切断了联系,陷入了包围之中。尽管如此,楠木正成凭借卓越的勇武,曾一度压制住足利军的攻势,甚至让足利直义中箭落马。然而,面对人数悬殊的敌军,楠木正成依然难以改变战局。最终,楠木正成率领仅存的73名士兵撤退到凑川北部的一座小村落,选择了自杀殉国,时年42岁。
这一幕,成为了楠木正成作为“军神”悲壮结局的象征,既是忠诚与勇气的体现,又让人对他如何以身殉国感到深深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