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0日,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的一个馆员在悄然离世,享年97岁。这位看似平凡的老者,实际上是一位不遗余力投身公益事业的人民教师——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金友之。
很多人听到金友之这个名字,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如果告诉你他的另一个名字——爱新觉罗·溥任,相信你立刻就能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清朝晚期。没错,他的哥哥就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他的大伯则是光绪帝,而他的奶奶更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
然而,和那些生于帝王之家的人不同,爱新觉罗·溥任选择了一条极为低调且平凡的道路。正是因为他的低调和从未参与政治斗争的态度,他才得以安享一生,并顺利活到了2015年。
溥任出生于1918年,地点是北京什刹海北岸的摄政王府,作为醇亲王载沣的第四子,也是皇帝溥仪同父异母的弟弟。溥仪当时膝下无子,而他的另一个弟弟溥杰娶了日本女子,生下的孩子有着日本血统,注定无法继承皇位。因此,溥任的降生,给清朝皇室带来了希望。在当时的局势下,溥任甚至被寄予厚望,若清朝复辟,他的长子或许会成为未来的统治者。
但历史的车轮从不容许“如果”存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也彻底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改变了溥任和他家族的命运轨迹。
清朝灭亡后,摄政王载沣对朝堂上的权力争斗感到极度厌倦。他明白,清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因此,他决定辞去官职,回家安享晚年。
长大后的溥任与父亲有着相似的选择,他远离了政治,专心致志于国学的研究,并从中汲取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经历,也为他后来建立学堂、教书育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34年,溥仪成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实际上不过是日本侵略者的傀儡而已。当时溥任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伪满洲国看望哥哥溥仪和弟弟溥杰。看到两位亲人沦为日本人的傀儡,丧失了任何尊严,载沣感慨万千,痛心地对溥任说:“当小日本的皇帝,不如做一条狗。”
溥任深感同情,看到父亲的痛苦,他也不禁感慨万千。当日本人提出让父亲和溥任担任伪满洲国的职位时,两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可日本人并不打算轻易放过他们,竟开始威逼利诱。无奈之下,载沣假装生病,整日躺床不吃不喝,而溥任则帮忙掩护,成功将两人从困境中救出。两人抓住时机,悄悄逃回天津。
回到家后,载沣对两个儿子的遭遇感到万分痛心,他不希望溥任重蹈哥哥们的覆辙,而是希望他能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对溥任未来想要开设学堂、传道授业的计划,载沣十分支持。
正值日本侵略者对醇亲王府虎视眈眈,载沣决定将府邸改造成学堂,以保全家族的安全。在他的支持下,溥任最终于1947年创办了北京竞业小学,并自担校长。学校设在废弃的净业寺内,溥任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他一生的教书育人事业。
由于学校招收的大多数学生家庭贫困,溥任深知这些孩子渴望知识,他不忍心看到他们没有书本可读,便自己掏腰包,购买了桌椅板凳和书本教材。尽管生活非常艰难,但他却从教学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和人生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溥任响应国家号召,将学校和醇亲王府内的珍贵文物全数捐献给了国家。同时,他依然继续在多所小学任教,过着清贫而充实的生活。
溥仪与溥任,虽为同胞兄弟,但命运却截然不同。溥仪曾经是皇帝,身份尊贵,但经历了极大的波折与坎坷;而溥任则选择了远离权力斗争,过上平凡且有意义的生活。最终,他在无数人的尊敬与怀念中安然离世,完成了自己平凡而伟大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