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东京审判中,日本前首相东条英机为自己在战争中的罪行辩护时,居然公开声称:“杀戮是无法避免的,如果中国人不反抗,就不会被屠杀。”这种不反思自己的侵略罪行,反而怪罪被侵略国家抵抗的荒谬言论,简直令人匪夷所思!东条英机的这番话反映了日本当时某些人对侵略行为的误导性认知,这种思维在日本某些阶层中仍然存在,至今依然有人持这种逻辑。那么,这种思想的根源究竟来自哪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日本近代化的开端说起。
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历史上这段时期被称为“江户时代”,因为当时幕府的政治中心设在江户(今东京)。名义上,日本的统治者是天皇,但天皇的权力基本上是空洞的,实际的统治权掌握在德川家族的幕府将军手中。在幕府将军的统治下,还存在着多个藩国,由各地的大名治理。表面上看,这一局面与日本的“战国时代”有些相似,但本质上有所不同。江户时代的大名的权力相对较小,他们实际上依附于德川幕府,幕府甚至能够决定藩内的继承问题。因此,尽管日本名义上是一个由天皇统治的国家,但实际上权力却牢牢掌握在德川家族的手中。
此时,西方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了东亚,并将基督教及一些西方思想传入了日本。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德川家族实施了“锁国令”政策,封闭了日本与外界的联系,采取了类似于中国“闭关锁国”的做法。然而,1853年,世界发生了变化。美国海军军官佩里带领铁甲舰到达日本,尽管并未开火,但舰船的威力震撼了日本人。由于这些铁甲舰表面呈黑色,便被日本人称作“黑船”,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黑船来航”。
“黑船来航”在日本引发了极大的震动。过去,日本人一度自认为是“天下第二”,仅次于中国,并且自视为“小中华”。然而,随着佩里舰队的到来,他们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比中国更为强大的国家。与此同时,鸦片战争的消息也传到了日本,面对西方列强对清朝的压迫和胜利,日本开始反思,自己如果不变革,将面临何等危险。最终,德川幕府在西方的强大威胁下不得不屈服,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开始接纳外来影响,西方列强也迫使日本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日本此前一直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且多次试图染指中国大陆,但都被中原的王朝所挫败,对中国有着一定的敬畏之情。然而,西方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种认知。日本人开始意识到,这群“南蛮”拥有比中国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武力,而中国在西方的进攻面前竟然显得如此脆弱,根本无法保护自己,更别提保护日本了。
因此,日本的社会思想也从“崇中国”转向了“崇西方”。一方面,他们开始鄙视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清朝,认为中国空有广袤的土地却没有发展的能力,最终被西方列强所打败;另一方面,日本自身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因此不得不向西方学习技术与管理,以图自强。日本从德川幕府到各地藩国都积极学习西方的科技和制度,这种变革形成了与清朝迟迟未能觉醒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日本对清朝的蔑视。
与此同时,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出现了内部的权力斗争。幕府下面的许多藩国看到了西方化的机遇,他们开始不满自己被德川家族统治,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新的主宰。德川家族虽然拥有极高的威望和强大的权力体系,但面对藩国们的挑战,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一些藩国开始推崇天皇,希望通过重新恢复天皇的权力来借机挑战幕府的统治,提出要为天皇重夺权力的口号。长州藩、萨摩藩等成为倒幕派的领头羊,他们的目标是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
在这些倒幕派的推崇下,天皇的权威逐渐被赋予了更高的政治意义。德川幕府虽然抢先举行了“大政奉还”仪式,将权力形式上归还给天皇,但却始终未真正放权。直到明治天皇年纪尚轻,却凭借政治手腕巧妙地推行《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恢复天皇的至高权力,要求德川家族交出领地。这个举措迅速激化了矛盾,德川幕府宣称天皇命令不合法,准备武力对抗。
这一局面最终导致了“戊辰战争”的爆发,倒幕派与德川幕府展开了全面战争。经过激烈的战斗,德川幕府最终败北,倒幕派取得了胜利,江户时代就此宣告结束。在这场战争过程中,倒幕派大力宣传天皇至上的思想,强调天皇的神圣不可侵犯,并用以激励士气。天皇的地位被进一步强化,最终在明治维新中通过法律确认了天皇作为日本唯一统治者的地位。
随着明治维新的成功实施,天皇的权力获得了巩固,虽然表面上仍然是由各藩国的统治者掌权,但天皇已不再是过去的傀儡,而是成为了象征性至高的统治者。这种制度设计为日本后来的政治局面埋下了伏笔,也决定了日本在近现代化过程中“封建君主与军政府制衡”的特殊政治结构,这使得日本很难走向平和的民主化。
明治维新不仅重新定义了天皇的地位,也为日本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在日本迅速西化的过程中,他们模仿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政策,开始为自己在亚洲的扩张寻找理由。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就提出了称霸亚洲的战略,并将其付诸实践。随着日本工业化的推进,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同时日本领土狭小,缺乏大片平原,为其侵略行为提供了动机和理由。
然而,进行侵略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了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日本开始迅速增强军事实力,为未来的扩张做好准备。日本的侵略目光首先投向了东亚,尤其是中国。毕竟,东亚地区相对较近,且清朝早已腐朽,李氏朝鲜同样风雨飘摇,这为日本的侵略提供了契机。1871年,琉球国的“漂流民”因台风漂流到台湾东南部与当地原住民发生冲突。日本借此为借口,出兵台湾,对清朝发起挑衅,甚至要求清朝赔偿。清朝的忍让态度更加激发了日本的侵略欲望。
1879年,日本公然占领了琉球,宣布琉球成为日本的一部分,这一行为没有遭遇清朝的强力反应。接着,清朝逐步失去对朝鲜的控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趁机偷袭清军,最终取得胜利,迫使清朝割让台湾。这一系列的胜利大大增强了日本的自信心,使得他们的侵略野心更加膨胀。
与此同时,“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潮也进入了日本。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部分日本学者将其应用到人类社会,认为人类之间存在优劣种族,强者应当主宰世界。根据这一思维,日本自认为大和民族是优等种族,理应征服亚洲、统治世界。这种思维模式为日本的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甚至一些人将中国的衰败归咎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