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
1662年2月1日: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揆一在投降书上签字,正式向郑成功的军队投降。
郑成功,作为中国历史中的民族英雄,为什么在日本也被尊称为英雄?原因其实有很多,最初源于文化上的认同,后来则变成了政治上的需求。
首先,郑成功有一半的日本血统。其父郑芝龙,明末时期的著名海盗与大商人,和日本的地方大名有着深厚的关系。长期从事着对日贸易。与许多明朝名人一样,郑芝龙的家庭生活并不简单,拥有五位妻子,其中包括田川氏——一位纯粹的日本人。田川氏并无华人血统,她的父亲是武士田川七左卫门,身为上层贵族。
然而,命运早早把她推向了不同的道路。父亲去世后,母亲再嫁给了一位福建泉州的华侨铁匠翁翊皇。由于继父的缘故,田川氏学会了中文(大概是福建方言)。郑芝龙与日本平户藩的松浦藩主保持着友好关系,松浦还为他提供了很大的宅邸,并在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为他介绍了田川氏为妻。
当时郑芝龙年仅二十岁,一年后,田川氏在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千里滨生下了郑成功。田川氏在孕期并未依赖仆人,而是常亲自做家务。就在即将生产的日子里,田川氏在海边捡贝壳、海菜时突感腹痛,随即便急忙叫来女仆。由于来不及回家,她最终在一块大岩石后生下了郑成功,那个地方如今被称作“儿诞石”,并矗立在平户的海边。
郑成功的童年生活伴随着母亲度过,直到六岁时才返回福建安平镇的老家。田川氏这个坚韧的女性,在日本度过了大半生。郑成功多次请求将母亲接回中国,但由于幕府的闭关政策,日本民众被禁止离开国土,且违者将面临死刑。经过多年努力,郑家终于打通了幕府的关系,将田川氏接到福建。遗憾的是,第二年清军攻陷了郑成功的家乡,当时郑成功正在外面作战。
在郑成功尚未回家时,田川氏在清军的入侵下目睹了当地的残暴屠杀,她深知自己面临的危险。为了避免遭遇侵犯,年仅45岁的田川氏最终选择切腹自尽。郑成功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匍匐在母亲遗体旁,亲自清理并埋葬了她。有人认为,母亲的惨死让郑成功对清军的仇恨更加深刻,也加速了他坚定的反清决心。
郑成功之后,继续维持着大明流亡政府,孤立无援地抗争着强大的清朝。当时,台湾的汉人口只有20多万,而清朝的人口接近一亿,力量悬殊。尽管如此,郑成功仍坚守阵地,不愿投降,坚持辅佐明朝,表现出了非凡的忠诚。
有趣的是,不仅中国人尊敬郑成功,日本人也对他充满崇敬。在日本的武士文化中,忠诚被视为武士道精神的核心,而郑成功恰好展现了这一精神。特别是在明朝灭亡后,郑成功依然不改忠心,成为了日本人眼中忠诚与勇气的象征。与此同时,他在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时展示的英勇,也为他赢得了东亚地区的威名。
江户时代,日本的文化处于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很多日本武士通过阅读中国的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著名的歌舞伎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就曾写过一部叫做《国姓爷合战》的戏剧,讲述了郑成功的英勇事迹。这部戏在日本各大剧院连演三年,每场都座无虚席,极大地提高了郑成功在日本的声誉,令他成为江户时代的英雄之一。
然而,清朝自然不会去赞扬郑成功,反而在日本将其作为反清复明的象征。日本军国主义也巧妙地利用郑成功的历史事迹,宣扬他反清复明的精神,并通过他的日本血统来激发民众情感。尽管这其中有一些政治的因素,但郑成功的事迹在日本的传播不可否认。
顺便谈一谈施琅
施琅,郑芝龙的部下,也是郑成功的重要将领之一。施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但他性格低劣,早年曾投靠满清,在李成栋的指挥下效力。后来,李成栋反水反清,施琅被迫加入郑成功麾下。
由于施琅曾投靠满清,郑成功对他一直心存疑虑,曾多次防范他的背叛。有一次,施琅为了测试郑成功的态度,谎称要出家为僧,没想到郑成功竟然准许了此事。施琅认为这是郑成功欲借机削弱他的兵权,于是心生怨恨,准备再次投靠满清。施琅在离开时,派人将郑成功的部将曾德抓住,并以逃兵罪名将其处死,尽管郑成功已多次下令禁止此事。
施琅的叛变令郑成功愤怒至极,他根据大明连坐法将施琅的父亲与兄长一同处决。施琅最终投降满清,成为台湾的最高长官。后人对施琅的评价极低,认为他不仅背叛过明朝,且在清朝统治台湾时贪污成性,压榨民众。他几乎占据了南台湾的大部分土地,收取高额租金,甚至对无地的渔民进行勒索。
施琅的腐化行为连清朝统治者都深感不齿。康熙帝评价他为“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在清朝的攻台功臣像中,并没有施琅的名字。
---
声明:
本文参考了多方史料,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