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象征,他为推翻封建帝制和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献出了毕生的心血。在辛亥革命的胜利和满清政权的覆灭之后,他并未停止奋斗,而是继续致力于实现中国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领袖,民国政府在孙中山去世后,决定在南京紫金山附近建造一座庄严的陵园。这座陵园不仅成为了著名的风景名胜,还成了标志性的建筑,吸引了无数人前来瞻仰和敬仰。
中山陵的建筑气势恢宏,雄伟庄重,作为一处兼具中西方建筑风格的纪念建筑群,它与紫金山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如此宏伟的工程,所需的建设费用必然不菲,那么,这些费用又由谁来承担呢?中山陵的建设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暂时安置在北京,等待合适的安葬地。当时,尽管孙中山是中国的伟大领袖,深受全国人民的敬仰,但当时的北洋政府对他和他所代表的南方革命党怀有深深的戒心。为了避免孙中山的葬礼引发不利于他们的政治风波,北京政府虽颁布了国葬令,并声称将以最高礼仪安葬孙中山,实际上却没有提供资金支持,也没有派专人负责,只是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南方的国民党。
国民党作为孙中山的创建党派,对于处理其后事自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迅速组建了一个专门的筹备委员会,委员会由12位国民党元老和骨干成员组成,负责孙中山的丧葬事宜。委员会成立后,首先决定在南京为孙中山修建陵园,在陵园建成前,孙中山的灵柩将暂时安置在北京西山的碧云寺石塔中,待陵园完工后再移葬南京。
葬事筹备委员会很快展开了建造陵园的工作,并在上海设立了专门的办事处,处理孙中山遗体接送的具体事务。1925年4月,孙中山的妻子宋庆龄和儿子孙科与几位委员会成员一起,在南京郊外的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坡选定了一个风水宝地,决定将其作为孙中山陵园的建设地点。
建设这样一座宏伟的陵园,最大的开销便是土地的征购和建筑的施工。与古代封建帝王能够随意征用土地不同,进入民国时期后,土地的使用权已由政府或民众明确划分,若想征用,必须支付相应的费用。当时,北洋政府把征地问题完全交给了江苏地方政府,由国民党的葬事筹备处直接与江苏政府沟通。
最初,葬事筹备处的计划十分宏大,打算征用紫金山的整个山体及南面的6500多亩平地,打造一个公园式的纪念陵园。涉及到的土地分别为江苏省第一造林场的1000多亩、义农会的4000多亩以及当地民众拥有的1000多亩。国民党希望江苏省政府能够依照土地公用征收法,收回造林场和义农会的土地,这样便可节省开支,而对于民地,则计划由当地政府进行补偿。
然而,这一方案引起了强烈的反对。江苏省第一造林场明确表示,孙中山虽然是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但丧葬费用不应由江苏一省承担。他们要求对这片土地进行公正的补偿。义农会则态度相对温和,他们表示支持征用墓地土地,但要求等资金到位后再开始征用其他土地。
江苏地方政府本身受北京政府的控制,对国民党并不积极支持,因此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将用于修建墓地的800亩官荒山场划拨出来,其余土地暂时搁置。国民党方面无力施加实际压力,只能同意这一方案。最终,1925年9月,800亩土地用于修建墓地正式划拨。
然而,民地的征购依旧困难重重。尽管国民党承诺按市场价收购,但许多村民不愿意离开故土,造成了征地进展缓慢。直到1926年初,约40亩民地才得以征购,而1000多亩土地的收购仍然遥不可及。随着北伐战争的进行,国民党的政治局势逐渐稳固,这也为陵园的建设带来了契机。
1927年春,随着国民革命军的胜利推进,南京成为国民政府的首都,江苏省的政权正式并入国民党控制。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原本困难重重的征地问题开始得到解决。1927年10月,葬事筹备委员会决定扩大陵园范围,紫金山的全部土地纳入规划,并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批准。1928年初,江苏省政府将紫金山的造林区划归国有,并与中山陵园一并纳入国有资产。这样,修建陵园所需的土地问题得以解决。
在土地问题得到解决后,葬事筹备处便开始着手设计中山陵的建筑方案。他们通过报纸公开征集建筑设计方案,并悬赏奖励。通过这种公开、公正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建筑师和艺术家参与,最终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方案获得一等奖。吕彦直年仅30岁,是一位年轻的才俊。他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并在南京成功地设计了中山陵的建筑方案。
在建设过程中,吕彦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负责起草工程合同、设计图纸、审核材料、监督施工等多项任务,几乎涉及到陵园建设的每一个细节。尽管如此,工程的实施并不顺利。由于政局动荡、材料运输困难、资金不足等问题,施工大大滞后,第一期工程直到1929年才竣工。姚新记营造厂在此次工程中承担了主要任务,但由于资金和其他问题,最终破产倒闭。
随后,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工程相对顺利,分别由其他公司承接,并在1929年和1931年完成。随着国民政府稳定政权,建设任务逐步顺利完成,中山陵的最终落成成为了对孙中山伟大事业的永久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