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唐顺之这位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除了那些热衷于军事历史研究的人,以及江苏常州本地的百姓,了解他的人恐怕越来越少了吧。
1990年,为了纪念这位明嘉靖年间抗倭英雄和文学家唐荆川,常州市人民政府特别修建了一座巧妙融合古迹与自然景观的公园——荆川公园。荆川公园坐落在江苏常州荆川先生的故居永红乡荆川村。早在1982年,唐荆川先生的墓区就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三月底到四月初,常州都会在荆川公园举办荆川文化节暨海棠花会。园内种植了二十多种海棠,共计两千余株,等待市民前来观赏。这里不仅风景优美,是春游的绝佳去处,更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这位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唐顺之先生。唐顺之(1507年11月9日—1560年4月25日),字应德,别号义修,号荆川,汉族人,明代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靖年间曾以会试第一名中进士,入朝任官编修,后来担任兵部郎中,驻守浙江,亲率舟师在海上击败倭寇,升任右都御史,巡抚淮扬。
史书记载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通晓天文、数学、历法、地理、兵法、乐律等诸多学科,精通古文,是明中叶著名文人大家。晚年致力讲学与著述,学者尊称其为荆川先生,著有《荆川先生文集》等多部作品。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他在抗倭途中不幸染病,于今南通的通州逝世。崇祯年间被追谥为襄文,后世尊称为“荆川先生”。
唐顺之出身常州青果巷易书堂名门望族。祖父唐贵是进士,官至户部给事中;父亲唐宝同也是进士,曾任河南信阳和湖南永州知府。家教严谨,幼年时唐顺之因字迹不工常被父亲责罚,外出玩耍晚归也会遭母亲责骂。
唐顺之聪颖过人,酷爱读书,父母对其期望极高,遍寻名师辅导,才得学业有成。嘉靖八年,他参加三年一度的京城会试,以第一名登科,年仅二十三岁。
入仕后,因嘉靖帝迷信炼丹修道,嘉靖十九年(1540年),担任太子东宫属官的唐顺之因直言上奏谏言,被皇帝震怒,遭贬为民。归乡后,他避开世俗纷扰,先在宜兴山区隐居,后迁至更为幽静的陈渡庄,闭门谢客,废寝忘食,潜心钻研《六经》、《百子史氏》、《国朝故典律例》等经典。
这段远离官场的十多年,他广泛涉猎,修习射学、算学、天文历法、地理兵法等诸多学问,逐渐有所成就。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在嘉靖进士第一人罗洪先的鼓励下复出,历任兵部职方员外郎、兵部郎中。当时兵部尚书胡宗宪在杭州主掌剿倭,唐顺之则分兵负责江苏沿海的剿倭任务。
面对猖獗的倭寇,唐顺之主张严防死守,将敌人阻截于海上,多次亲率舟师,从江阴出发,迅速抵达东海蛟门大洋,海上航行速度惊人,一昼夜可行军六七百里,令人叹为观止。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十日,借助三月东南风的有利时机,唐顺之巧设伏兵于崇明岛,八千倭寇气势汹汹而来,突入埋伏圈后遭突袭,狼狈逃窜,十二艘战船被毁。此战大捷被誉为十年抗倭中的首次海上辉煌胜利。
因战功卓著,唐顺之官至右佥都御史、凤阳代理巡抚。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仕途光明之时,他因长期风吹日晒,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甚至站立困难,被迫返太仓休养。
面对病痛,他预感生命不久,急于在明军中寻找继承者,传承毕生绝学,最终选中32岁的参将戚继光。彼时的戚继光尚未大展拳脚,性格倔强且有傲气,常被人嘲笑。但唐顺之慧眼识人,正看中戚继光的冲劲、热血、忠诚与赤胆忠心。
唐顺之将毕生所学的枪法精髓及倾力编撰的《武编》悉数传授给戚继光。诸多绝学中,尤以“鸳鸯伍”军阵最为世人称道。该阵法由五人组合,长枪、盾牌、长刀相互配合,攻防兼备,结构紧密,激发了戚继光无穷创造力,最终他将其升级为更为强悍、声震八方的“鸳鸯阵”。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春,唐顺之病情加重,抵达江苏通州时,作为抗倭名将、儒学大师、军事天才、文学巨匠和数学大家的他,最终在兵船上辞世,享年五十四岁。
唐荆川虽一生短暂,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核心精神可归纳为“经世致用”四字。他一生严守操守,广博学识,致力于实学,凡事以国家和百姓为念,无论朝堂之上或江湖之间。
在文学方面,唐顺之崇尚三代、两汉的文学传统,提倡学习唐宋文的“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继承并发展了唐宋文学。在他编选的《文编》中,收录了《左传》、《国语》、《史记》等秦汉古文,同时精选大量唐宋文,独创“唐宋派”,对后世影响深远。今日“唐宋八大家”之称,正是由他所定。
数学上,他也有独到见解,不仅精通元代传入的“回回术法”,还擅长弧矢割圆术,著有《勾股弧矢论略》《勾股六论》等著作。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破解了郭守敬的算法,展现出非凡的数学才能。
在那个时代,取得如此成就极为不易。明朝社会风气日趋浮华,奢侈腐败盛行,士大夫们沉迷于空谈和心性修养,疏于实务。而唐顺之远离朝堂纷争,冷静洞察国家危机,苦心钻研经世致用之学,精研武艺,随时准备为国效力。
荆川先生潜心研究历史典籍和律例,力求以古鉴今,避免后人重蹈覆辙。他编著了《左编》《右编》两部巨著,详尽记载历代宦官酷吏的祸害,实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
他不仅熟读古史,还关注山川地理和兵法战阵,编纂《武编》,汇集历代兵书及军事理论。其中收录了“秘战”鸳鸯伍,及明朝抗倭战中的水雷应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雷实战记录。书中还记载了地雷、迅炮、逆风船、火箭、子母跑、荔枝炮、流星炮等多种武器,种类繁多。
《武编》对当时统治者强化武备、用兵者锻炼锐卒、克敌制胜有极高参考价值。该书共十二卷,成书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首刊,现存明刊本、清刊本和手抄本,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兵家类》。
书中详述了十二大部分、近三百项内容,模仿宋代《武经总略》的体例,前六卷辑兵学理论,后六卷辑历代战例,兼收正反两面,内容翔实。
其中提及令人惊奇的“电车战”和“百足火龙车”,似乎是重火力的战斗装备。
详细介绍荆川先生,是想告诉大家,他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不是西方古代科学家如毕达哥拉斯、开普勒、牛顿等那样被后人夸大堆砌的神话。
荆川先生是真正依靠华夏传统教育培养出的通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如今按西方学科划分的教育体系,恐怕难以培养出如此兼备文武的大师与名将。
《唐荆川先生篡辑武编》中,前集第六卷(明万历四十六年刊本)目录下“舟”章节,记载了如下诗句:
“一女自行舟
一女更深坐小艟,不须棹橹不须蓬,自能急急过江去,怒气喷来犯者凶。
园丁送牡丹
春风远送数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