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的第三位皇帝苻坚,经过十四年的努力终于统一了北方。他怀揣着统一整个中国的雄心,将目光投向了掌控江南地区的东晋。太元八年(383年),苻坚亲自率领百万大军南下,他意气风发,已做好承接天下正统的准备。挡在他面前的,只有东晋的冠军将军谢玄和寥寥八千“流民”兵力。或许无论是谢玄还是苻坚,都未曾预料到,淝水一战后,这支曾有望一统中原的前秦大军竟然崩溃瓦解,而东晋则奇迹般地延续了它的生命。
---
一、高门子弟,责任重大
自晋朝东渡以来,陈郡谢氏逐渐崛起为显赫的望族,尤其是谢安与谢玄这对叔侄,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击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前秦君主苻坚,既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东晋政权,也让谢氏家族的声望达到了巅峰,曾一度取代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氏势力,甚至在某些时候,其影响力连皇帝也难以匹敌。
谢玄从少年时便展现了非凡的才华。谢安叔父曾教诲家族后辈要勤奋学习且具备才能,但真正理解他深意的唯有谢玄,他常将自己比作庭院中的芝兰玉树,期待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同时,谢玄性格中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尤爱《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感慨时光的流转与人生的沉浮。
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天王苻坚完成北方统一后,东晋面临巨大压力。谢安极力推荐谢玄出任边境将领。谢安一贯公正用人,甚至连一向对他心怀不满的郗超也不得不认可:“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谢玄最终被任命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兼任广陵太守,统辖江北军事。
然而谢玄刚上任就遇到重重困难。一方面要面对苻坚强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广陵和京口不仅地势贫瘠荒凉,还聚集了大量因战乱逃难而来的流民。所幸,谢玄迅速整合这些人力资源,组建了一支日后名震天下的“北府军”。
---
二、勇猛善战,初露锋芒
“当时苻坚正当盛世,玄则广募勇士。”京口的流民虽然身份卑微,却并非软弱无力,他们因无力南渡,便以京口为据点,自发武装,并在流民首领的带领下长期与北方异族作战,战斗力强劲。加之重臣郗鉴在当地的稳健管理,谢玄很快组建起了北府军的雏形。
太元四年(379年),苻坚亲自南下,攻破南阳、襄阳等重镇。他采纳将领彭超的建议,欲进军淮南,一举直取东晋首都建康。彭超军队迅速逼近彭城,谢玄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往救援。他一边派遣小将田泓向彭城传递援军已至的信号,另一边直攻彭超辎重仓库留城,实施“围魏救赵”的策略,成功解围。
彭超不甘失败,再次南进,携将领俱难、毛当等相助。幽州刺史田洛被困于三阿城,东晋朝廷调动多路兵马救援,其中包括谢玄叔父谢石。但首战即告失败,朝野震动。关键时刻,谢玄率北府军再度击败俱难,成功解救田洛及七万将士。
谢玄乘胜追击,三次打击前秦军,斩杀敌将都颜、洛州刺史邵保,几乎全歼来犯前秦兵马,俱难等逃散仅保全性命。谢玄因此被封为冠军将军,封东兴县侯,并加领徐州刺史,驻守广陵。面对接连败北的惨状,苻坚不得不亲自领兵南征。
---
三、国祚延续,形势大好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亲率百万大军再度南侵。此时谢氏家族成为东晋的中坚力量:谢安镇守全局,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担任前锋都督,辅国将军谢琰紧随其后,共同抵御前秦。首战获胜后,苻坚心急如焚,派降将朱序出使劝降,没想到朱序是假意投诚,迅速向谢石等人透露前秦军情,劝说晋军主动出击。
谢玄派出勇士刘牢之率领五千北府军精锐,乘机袭击前秦,拉开了淝水之战的序幕。刘牢之当场斩杀前秦名将梁成及十余名将领,歼灭前秦士兵一万五千余人,俘获扬州刺史王显等。晋军顺势西进,与前秦军在淝水展开决战。
苻坚原以为晋军弱不禁风,但见对方军容整齐,士气旺盛,心中惊恐,误以为“草木皆兵”。谢玄请求渡河决战,苻坚则想趁晋军渡河之际发动奇袭,于是命令士兵后退伺机。内奸朱序趁机散播前军溃败谣言,导致前秦军阵脚大乱。谢玄率八千精兵成功渡河,迅速发起猛攻,苻坚中箭负伤,前秦十五万大军大败,淝水水流因尸体堵塞而不通。
凭借这场决定性的胜利,谢玄等人迅速收复兖、青、司、豫四州,朝廷遂任命谢玄为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军事。谢玄胸怀壮志,计划重整晋汉旧疆,拟定“令豫州刺史朱序镇守梁国,谢玄驻守彭城北固河上,西援洛阳,内保朝廷”的战略部署。
谢玄凭借家族声望与个人能力跃升一方要员,组建起撑起东晋半壁江山的“北府军”,并在淝水之战中击败拥有统一中国实力的前秦天王苻坚,成功延续了东晋政权的生命。然而,东晋朝廷历来忌惮边将威望,谢玄的北伐计划未获批准。加之新近收复的河北再度动乱,以及叔父谢安去世和自身染病,谢玄最终未能实现宏图壮志,于四十六岁时病逝,令人惋惜。